顶尖华裔数学家被迫在美筹款
【顶尖华裔数学家被迫在美筹款】2025年9月7日,《华盛顿邮报》发布的一篇采访震惊了国际科学界:菲尔兹奖得主、华裔数学家陶哲轩由于研究经费被突然切断,被迫进入“紧急筹款模式”。一位世界顶尖数学家不得不放下手头的研究工作,奔波于洛杉矶的街头巷尾,只为筹集足够资金维持研究所的运营——这是2025年夏天美国科学界的真实写照。
陶哲轩,这位被称为“数学界莫扎特”的天才人物,最近却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一项与他专业毫不相关的工作中——筹款。自今年8月起,他和所在的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IPAM) 失去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所有拨款支持。PAM成立于2000年,旨在促进数学家、工业界和工程师之间的合作,该研究所几乎完全由NSF资助。
这场危机的源头可追溯到7月31日。当天,美国联邦政府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未能营造一个没有反犹太主义和偏见的研究环境”为由,冻结了该校约5.84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尽管美国法院已于8月12日下令恢复UCLA的NSF拨款,但陶哲轩指出,他本人和IPAM的研究资金仍无法发放,而此前的运营资金已经耗尽。“IPAM没有足够的储备金来维持几个月以上的运营。在过去两周左右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处于紧急筹款模式,我一直在与很多捐赠者会面。”陶哲轩向《华盛顿邮报》表示。
在研究资金耗尽后,陶哲轩认为必须站出来反对美国政府“不加区分”的科研经费削减行动。特朗普政府的行动对他的研究领域乃至更广泛的学术科学构成了“生存威胁”。根据NSF的2026财年预算申请,特朗普政府已提议将NSF的预算削减57%——从95亿美元锐减至41亿美元。
NSF资助的其中一个重要作用是支持研究生,让他们有机会去参加会议,这对职业发展非常重要。NSF资助还能让研究生暂停一个季度的教学工作,以便从事研究工作。陶哲轩对此深感忧虑:“(科学研究)不仅是计划和预算,还包括精神层面的投入。为了把科学研究做到最好,你还需要保持相对平静的精神状态。”他将政府政策的突变比喻为在温度时高时低的房间里工作:“即使温度恢复正常,但人们仍然会感觉不舒服,担忧是否会再次出现这种情况。”
由于资金问题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和博士后选择离开美国寻找机会。陶哲轩指出了历史上的一个讽刺性转变:“历史上曾有过一些时期,其他拥有伟大科学传统的国家经历了巨大的动荡或战争,导致许多人才逃往美国寻求庇护。讽刺的是,现在可能出现了一个相反的过程。”这种现象已经开始显现。近年来,已有不少华裔科学家选择回国发展,如数学家朱永昌全职加盟清华大学,以及在美任教30年的数学家林华新回国加盟上海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
陶哲轩于1975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6岁时移民美国。自20岁起,他就在UCLA任教,至今已有30年。2016年,陶哲轩荣获菲尔兹奖,这是数学界的最高奖项。此外,他还获得过麦克阿瑟奖、科学突破奖等多项奖项。最近两年,陶哲轩一直热衷于探索人工智能在数学上的应用,然而这些研究现在都因资金短缺而面临停滞。
NSF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NSF已恢复对UCLA暂停的研究资金”,但没有对陶哲轩的言论发表进一步评论。白宫发言人库什·德赛则表示:“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资助国,本届政府仍致力于巩固美国的创新主导地位。然而,联邦研究经费并非宪法赋予的权利……”这种官方表态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让许多科研工作者感到困惑与无奈。
陶哲轩8月底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访时表示:“我发现,这届政府在改变科学生态系统方面极其激进,甚至连第一届特朗普政府都没有这样做过。”“这很不正常,我认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正在造成的损害。”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以来,美国政府利用削减或暂停拨款作为其在大学改革中的筹码,随即引发一系列法律纠纷,导致部分研究资金拨款在取消和恢复之间摇摆不定。
陶哲轩表示,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他将失去留在美国的信心。“我以前根本没想过要搬家,这件事甚至都在我的考虑范围内。而现在,无论好坏,每一种可能性都必须考虑。”这对于一个在美国生活和工作了30多年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陶哲轩的困境不仅是一个科学家的个人危机,更是美国科研环境恶化的缩影。当政治决策开始侵蚀科学研究的根基,甚至让世界顶尖学者都难以为继时,一个国家的创新竞争力必将面临严重挑战。
资金可以恢复,但信心一旦失去,就很难重建。那些已经选择离开的研究生和博士后,以及正在考虑去留的陶哲轩们,正在用脚投票,对美国科研环境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