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考公入职1个月泄露国家秘密被抓
【博士考公入职1个月泄露国家秘密被抓】2025年9月8日,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微信公众号“保密观”披露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案例:一名90后博士杨某,2022年9月底作为新录用公务员在某省直单位工作,负责文件收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仅仅一个月后,他先后两次将两份涉密文件带回家中,并上传至境外网站。同年10月底,杨某在其住处被抓获。一名刚刚通过激烈竞争成为省直单位公务员的90后博士,上岗仅仅一个月,就两次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上传至境外网站,最终在住处被抓获。
杨某是一名90后博士,2022年9月底,他成功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某省直单位的新录用公务员,处于试用期阶段。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本应有着光明的前途和未来。在单位,他主要负责文件收发等工作,这一岗位虽然基础,却涉及大量敏感信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刚刚开始职业生涯的高学历人才,却在入职仅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将涉密文件带回家中,并上传至境外网站。
杨某的行为很快被发现。2022年10月底,也就是他入职仅一个月后,就在其住处被抓获。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杨某违反保密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且情节严重。最终,他被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二个月。这一判决不仅意味着他失去了自由,更意味着他原本光明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前途彻底毁灭。
“保密观”同时披露了另一起类似案例:张某某是一名95后,2019年6月签署《保密承诺书》,在某军工单位从事装配工作。在此期间,张某某通过交友软件结识“女网友”,并向境外间谍人员提供国家秘密信息。2021年1月至2月间,张某某因此非法获利1200元。最终,张某某被以为境外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2000元,追缴违法所得。
这些案例中的新入职人员,对应尽的保密责任和义务缺乏深刻认知,对有关保密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缺乏系统了解。最终,他们步入歧途,泄露了国家秘密,不仅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也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教训深刻,代价沉重。保密法第五条规定:“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都有保密的义务。”
新入职人员要深刻认识到做好保密工作对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意义,牢记肩上的保密责任,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保密习惯,严格按照保密规定行文办事,扣好保密第一粒扣子。同时,机关、单位应加强对新入职人员思想状态、个人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风险和隐患,堵塞漏洞,避免新入职人员犯错误、栽跟头。这些措施对于保护国家秘密安全和避免个人走向犯罪道路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入职人员要将保密知识和保密能力作为一项业务基本功,积极参加机关、单位组织的保密业务培训及保密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要主动学习保密知识,不断增强保密意识,熟练掌握保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纪律要求,全面掌握岗位所必需的保密知识和技能,确保自身保密工作能力始终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需要。持续学习和提升保密意识是每个涉密岗位人员的必修课。
新入职人员在“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也要履行好保密义务,增强防谍保密意识和敌情观念,自觉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时刻绷紧保密这根弦。任何场合不随意讨论国家秘密,与任何人打交道不涉及涉密、敏感话题,始终守住保密底线。发现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线索或保密违法违规行为,要及时拨打12336向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这些案例披露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关注。许多网友表示震惊和难以置信:“一个博士,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保密意识如此淡漠,如何通过政审的?”也有网友表示:“国家安全无小事,每个人都应该绷紧保密这根弦。”“无论学历多高,能力多强,缺乏基本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终究会走上歧途。”这些案例给所有涉密单位和新入职人员敲响了警钟。
案例曝光后,有关部门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新入职人员的保密审查和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于涉密岗位的人员,从招聘录用到日常管理,都需要建立更加严格和完善的机制,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涉密人员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和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杨某的案件并非孤例。2021年,一名95后张某某在军工单位工作期间,通过交友软件结识“女网友”,向境外间谍人员提供国家秘密信息,非法获利仅1200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这些案例令人痛心。高学历不等于高觉悟,年轻人才更需要在职业生涯起步时就扣好保密的“第一粒扣子”。国家机关和涉密单位也需加强新入职人员的保密教育与管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