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吸收网民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建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行政长官李家超的新一份施政报告将于9月17日发表,公众咨询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政府收到的意见书数量较往年增加一成,说明社会各界和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期望这份施政报告成为香港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书”、增进民生福祉的“推进篇”、维护繁荣稳定的“路线图”。
香港中通社图片
新一份施政报告发布的时间节点至关重要。从香港角度来看,正好处在本届政府施政中期,是攻坚破难的关键期,也是承上启下的特殊期;从国家大局来看,正好处于“十四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出台的衔接期。因而,对于这份施政报告,中央寄予厚望,国家部委、内地省市和相关行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普遍高度关注。
“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香港肩负着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和贡献国家的双重使命。从国家发展大局看,香港的地位和功能必须提升,不仅是外资进入内地、内地企业走向世界的“流量枢纽”,还是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功能枢纽”,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无法替代的战略支点。鉴于此,新一份施政报告应聚焦三大方向绘蓝图,精准对接国家“十五五”规划。
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质生产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总书记早在两年前就深刻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已从全国上下的共识化为具体行动,各地纷纷出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需要“研发端”“制造端”发力,还需要“服务端”发力。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香港的金融、贸易、航运、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属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范畴。做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这篇大文章,香港可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持续用力。──这正是香港与国家战略的重要“对接点”。
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巩固提升“三大中心”地位,不能简单地把香港视为“通道”,还要看作“枢纽”,以“枢纽思维”布局未来。
比如,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的既定战略,在国际局势变乱纷争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更显得重要,“十五五”期间的推动力度会更大。香港对接国家战略,推进“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可在“内联外通”上下足工夫。
又比如,扩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这是国家的既定目标。香港作为“自由港”,空运和海运的线路多、清关快、效率高,香港正在建设“智慧港口”,与内地港口的“多港联运”也合作顺畅。香港对接国家战略,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可在“跨境物流”上做足文章。
再比如,随着越来越多的内地企业走向世界,贸易风险也随之增加,中央提出“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其中涉及到法律、保险等领域。这些领域正是香港的强项,香港对接国家战略,可在“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上有更大作为,争取成为又一个“枢纽”。
“十五五”期间,国家的经济体量将持续扩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也会与日俱增,新一份施政报告可在金融、贸易、航运、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有更多实招硬招,实现“国家所需”与“香港所长”的对接与融合。
聚焦区域发展,加快融入大湾区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一国两制”价值理念的重要论述,是香港在“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特点,具有坚实基础,“中央支持和香港积极主动”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国家战略对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提出新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提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
施政报告对接“十五五”规划,必将在“加快融入大湾区”上精心谋划,从以下两处找准“对接点”:
其一,从中央要求找“对接点”。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从功能定位上看,把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强调通过技术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制度创新上看,要求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推动横琴、前海、河套、南沙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化改革,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制度。
其二,从香港发展找“对接点”。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新空间,建成后将形成“北创科,南金融”的新格局,并彻底化解“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北部都会区也是香港面向深圳、融入大湾区的“桥头堡”,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一环,在香港及大湾区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从中央对大湾区的要求看,横琴、前海、河套、南沙等创新平台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虽有进展,但还不够快。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今年2月在大湾区调研时强调,不要拘泥于“两制”之别,谁的制度管用,就用谁的制度,创新平台要实现从“物理对接”到“化学反应”的跨越。
从北部都会区开发建设看,虽然进展不错,但制约因素仍然不少。比如,如何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如何修订法例“拆墙松绑”?如何吸引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参与建设?如何修订不合时宜的基建工程标准?等等,都需要突破。
新一份施政报告必定在加快融入大湾区、加快推进北都区建设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办法。
服务“三大战略”,提升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香港创新科技发展,2017年对在港两院院士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2022年“七一”视察香港时,又专门到香港科学园考察,同香港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亲切交谈。
近日,国家科技部为15所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授牌!行政长官李家超、科技部部长阴和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这体现了国家对香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可和充分信任;同时,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表明,中国将从“创新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
香港在科教、人才、创新上拥有独特优势,完全可以服务“三大战略”,在助推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其一,从科教实力看,香港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其中不少是研究型大学,此次授牌的15所在港全国重点实验室,正是依托于百强大学;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与内地许多高校相比,香港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特征更为明显,可以为国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供支持。
其二,从吸引人才看,香港国际化程度高,实行简单税制、低税率;香港实行“两文三语”,英语是官方语言;香港的国际航线密集,从香港飞往世界主要城市耗时较短;同时,许多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在香港设立办事机构。这些都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有利因素。
其三,从创新发展看,“香港研发+深圳制造”已经实现对接。未来,不仅港深两地可以共同承担国家使命,香港凭借雄厚的基础研发优势,可以与许多内地城市携手,共同承担国家使命。
过往,香港在以上三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十五五”期间,需要扩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比如,香港和内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如何构建合作机制、共同完成“国家命题”?香港科研机构吸引的国际高端人才怎样“为内地所用”?“香港研发”如何为内地产业赋能?等等。
相信李家超的新一份施政报告对接“十五五”规划,必将把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要的“对接点”。
“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祖国永远是香港的坚强后盾,内地始终是香港的最大市场。同心协力、和衷共济,全面配合国家战略,做好与“十五五”规划的对接,是新一份施政报告的“必答题”。社会各界应与行政长官和特区政府同题共答、同频共振、同心携手,共同绘好香港的发展蓝图!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