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8月27日电 8月27日,首届亚州可持续农食发展论坛在香港隆重举行,香港特区政府署理环保局长黄淑娴,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土滕锦光,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立法会议员陈勇,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助理总干事天信分别致辞。会议还发布了《农食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相关报告情况。
主办方提供图片
黄淑娴在开幕致辞中,代表特区政府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就香港的食品监管认证及可持续发展表达了特区政府和环境与生态局的高度重视。黄淑娴表示,今次论坛可搭建内地优质农食企业与全球采购平台之间的桥梁,推动农业投资、生产和营销体系的共同发展。香港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及经营优势,既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重要枢纽,亦具备引领区域食品标准与合作机制的能力。
她表示,香港已建立一个既保障供应,也兼顾到食物安全的完善供应链,当中相关政府部门一直做好把关的角色。近年来,特区政府致力将香港打造成食品贸易枢纽,并加强与其他地区和内地市场的协作和联系,包括增加输出港制食品的种类和数量,吸引企业到港设立生产加工设施,利用香港的品牌效应,以及严格和信誉良好的食安制度,把进口的食材加工后再运往内地或海外市场销售,为消费者和食物业界提供更多选择。
香港食品制造业的品牌广受消费者欢迎,一些家传户晓的品牌和产品更长期出口海外市场,对国际标准、市场需求等均拥有丰富经验。我们鼓励香港企业多探索与其他地区和内地企业进行食品业务的合作,整体提升香港的食品贸易。另一方面,特区政府一直重视本地渔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并在2023年推出《渔农业可持续发展蓝图》,推动业界升级转型、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布局,同时让本地渔农产品的产量、质素和产值长远得到提升。
“此外,我们正筹备建立一个安全、低碳、优质的本地渔农产品统一新品牌,涵盖各类渔农产品,并制定清晰的生产标准,确保产品品质。我们并会与本地认证机构合作,为新品牌建立认证、检测和溯源制度,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黄淑娴说,凭借香港严谨的食安制度、四通八达的国际贸易网络、以及在CEPA框架下联通内地市场的优势,香港绝对有潜力成为区域食品贸易中心。
陈勇致辞时表示,当前,全球农食系统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亚洲作为全球农食生产与消费的核心区域,既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挑战,同时也孕育著技术创新、模式变革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ISDA始终以“推动可持续农食产业链发展”为使命,聚焦农产品、食品及动物源性原料等食品产业领域,致力于标准制定、资源整合与生态共建,搭建“企业协作、资本赋能、标准引领”的合作平台,以期提升产业链韧性。选择香港作为首届论坛举办地,是组委会的精心考量,也充分体现了香港特区作为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作用,香港不但可以有效发挥香港“一国两制”的联接内地,外通国际之“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作用,还可以凭借香港的高度国际化环境和成熟的国际贸易网络的优势,有效的助力亚洲农食企业整合资源、壮大实力,布局亚州,走向全球。作为公认的“亚洲美食之都”,香港有著严谨的食品标准及多元的饮食文化,为优质农产品提供品牌展示和价值提升的高端舞台。
在此次活动的欢迎晚宴上,中国侨联顾问、国际可持续发展协会沈家燊主席等五位嘉宾发言致辞,沈家燊以三个之最点赞香港,第一,点赞香港一国两制和投资环境,第二,点赞香港社会繁荣稳定和社会及食品安全,第三,点赞香港背靠祖国面向国际的超级联系人和增值人之独特角色,此次首届亚州百人可持续农食发展论坛落户香港的成功举办,定将成为香港可持续农食及绿色发展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本次论坛将成功产生三项重要成果:一是发起《亚洲农食共生倡议》,旨在达成政企研三大方面共识,推动负责任投资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发布《农食价值链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清晰决策框架,助力资本向可持续领域倾斜;三是发表《亚洲可持续农食地图集》,梳理亚洲各国农食产业资源分布与可持续实践典型案例,为合作决策提供案例参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