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8月25日电 (记者 黄璇)在香港,养育有特殊学习需要(例如读写困难、自闭症谱系障碍或专注力不足及过度活跃症)的孩子,是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父母与照顾者除了付出加倍的爱与耐心,还需学习专业照顾技巧、面对外界的不理解,并处理自身如影随形的情绪压力。这条路上,他们并不孤单——医疗专家、社工人员和同行者正逐渐形成支持网络,陪伴他们走向光明。
【延伸阅读】
把握黄金治疗期——基层家庭与SEN Connect计划携手同行
“Mental health matters”——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香港新闻网制图)
精神科专科医生、香港大学精神医学系名誉临床助理教授曹国柱指出,照顾者的情绪问题往往被忽略,却极其关键。他比喻:“情绪病某种程度上像传染病,父母之间、家人之间会彼此影响。”许多带孩子来就诊的父母,其实自己也承受著明显的情绪压力。他坦言,虽然在SEN Connect这项为基层SEN学童打造的计划中,无法直接为父母提供情绪治疗,但会建议他们寻求协助,例如看医生或找社工。“关心与体谅照顾者,绝对是重要的一环。”
港安医院慈善基金司徒拔道理事会主席、儿科专科医生张蔚贤进一步补充,跨部门协作是现代医疗支援的趋势。他表示:“医生不是万能的,有些家长一听到孩子这么小就要吃药(治疗精神疾病)就已经崩溃。”因此,医院团队包括社工在内,不仅提供核心治疗,也关顾家长情绪,这种“非核心却极重要”的支持,能有效缓解家庭的整体压力。
曹国柱医生(左)与曾逸岚小朋友互动。逸岚是一名同时患有ADHD和ASD的孩子。(香港中通社记者 黄璇摄)
一个孩子一个问题 衍生一个家庭的挑战
现年六岁的曾逸岚被诊断患有ADHD和自闭症谱系障碍,他还有一个不足两岁的妹妹,妈妈则正面对产后抑郁。这个家庭的故事,是许多类似家庭的缩影。
曾逸岚的母亲坦言:“我的压力非常大。”她描述当孩子在公共场合爆发情绪、大吵大闹时,周围投来的不理解眼光与指责:“他们会认为我不会带小孩、不会管教。”然而,这些批评背后,是她日以继夜面对的生理与心理双重挑战。她也点出医疗资源的限制:“医生的诊断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霸占太多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她转向社工求助:“我只能找社工姐姐倾诉,倾诉到爆哭。”
“你不孤单”:社工的一句话像一盏明灯
曾妈妈续称,即使是最亲近的家人,也未必能真正理解照顾特殊需要孩子的压力。“因为他们不会24小时对住这个小朋友。”她表示,只有同样经历过类似挑战的专业人士,才能真正给予她需要的支持。
社工告诉她:“你不孤单,不是你不懂得管教,这或许是他生理上的缺陷,不是你的问题。”这些话对她而言,宛如黑暗中一盏明灯,让她明白:这条路有人同行,无论是医生、治疗师、社工还是护士,都在陪著她一起前行。
照顾者也要拥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允许自己休息。(示意图,Unsplash图片)
如何面对压力?专家的实质建议
面对照顾压力,专家与资深照顾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分担责任,不要独自承受
照顾者应学习将责任分散,向家人求助,或在必要时寻求社工协助,让专业人士介入评估与行为指导。
2、允许自己休息
避免全天候“监视”孩子,照顾者也需拥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才能维持情绪稳定。
3、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多观察孩子情绪与发展上的变化,若出现明显问题应尽早介入,减低对未来成长的影响。
4、建立支持网络
寻找同样经历的家长团体或专业支持系统,互相分享经验与情绪,彼此鼓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