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向来是香港社会最为关切的民生议题,而公屋轮候时间的长短,更是直接衡量基层市民生活希望的重要指标。本届香港特区政府上任以来,始终牢记领导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嘱托,将解决市民“住得更宽敞”的期盼作为施政核心,以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公屋轮候时间持续下降,用看得见的成效兑现对市民的承诺,充分展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初心与坚强的民生担当。
数据见证变化:轮候时间缩短背后的民生温度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一般申请者的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已降至5.1年,较本届政府上任前的最高点6.1年缩短整整一年;长者一人申请者的轮候时间亦同步下降至3.1年。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告别狭窄拥挤的居住环境、迎来新生活的真实写照。在2025年第二季,约4900宗一般申请获安排入住传统公屋或简约公屋,其中首个市区简约公屋项目——牛头角彩兴路项目已有超过1550户居民收楼,当中约七成来自㓥房、天台屋等不适切住房。对这些家庭而言,轮候时间的每一分缩短,都是生活质量的一分提升,不仅意味着居住空间的改善,更减轻了租金负担,让他们终于有机会积累储蓄、规划未来。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多措并举破局:政策组合拳释放住房供应潜能
公屋轮候时间的持续下降,离不开特区政府打出的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行政长官李家超上任三年多,坚持以民为本,将房屋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刻不容缓”的任务,创新推出简约公屋这一关键举措。不同于传统公屋的建设周期,简约公屋采用高效建设模式,能快速增加住房供应——政府预计2025年将有9500个简约公屋单位入伙,并计划到2027-28年度完成30000个单位建设,为轮候家庭提供及时帮助。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坚决打击公屋滥用行为,从2022年7月至2025年6月,已收回约9000个单位,相当于两个启业邨的规模,不仅节省逾90亿元建筑费,更让珍贵的公共资源流向真正有需要的人群。“举报滥用公屋奖”的推出进一步调动社会监督力量,截至2025年7月底,已收到约8200宗举报,其中三宗获奖个案涉及违规营商及长期丢空,有效遏制了资源浪费。此外,“居者有其屋计划”“绿表置居计划”等项目的推进,让不少公屋租户通过购买资助房腾出单位,加快了公屋流转效率,使轮候申请数量显著下降——一般公屋申请较最高点减少26%,非长者一人申请减少40%,从源头减轻了轮候压力。
长远布局谋篇:未来供应奠定安居基石
笔者认为,特区政府的民生担当,不仅体现在当下的轮候时间缩短,更在于为香港住房问题的长期解决打下坚实基础。根据规划,2025/26至2029/30年度,连同简约公屋在内的总体公营房屋供应量将达197000伙,较本届政府上任时的五年期增长超过85%;2026/27年度总建屋量更将突破51000个单位。与此同时,过渡性房屋累计供应已达21000个,超出原定目标,为轮候家庭提供了宝贵的中转支持。这些长远规划,不仅回应了国家领导人“切实排解民生忧难”的嘱托,更让市民看到了“住得更宽敞”的稳定希望。
笔者认为,从轮候时间的“降”,到住房供应的“增”,再到居住环境的“改”,本届特区政府以实际行动证明: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公屋轮候时间的每一步缩短,都是对“香港最大的民心是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的回应,更是特区政府践行民生承诺的生动体现,值得广大市场赞赏。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推进,相信“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必将在香港这片土地上逐步成为现实。
(本文作者为香港再出发共同发起人、香港菁英会副主席、阳江市政协委员、河南省青联港区常委 高松杰)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