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整个中国南方地区暑气蒸腾,酷热难耐,不少内地民众选择到云贵高原、大西北、内蒙古草原等地开启“旅游+避暑”模式。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香港竟然也成为旅游热点城市。
入境处数据显示,除了8月2日黑雨袭港外,7月至8月上旬,访港内地旅客直线上升。上周六(9日)单日录得204,607人次内地旅客访港,破了今年“五一”黄金周的纪录!
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对香港特色旅游热点以及旅游发展规划等方面作出详细部署。他多次提及做好“以文塑旅,文旅融合”,推动香港旅游业转型升级。
过往,内地游客来港热潮一般出现在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长假;这一次,“香港游”出现在暑假,且与“黄金周”相比,持续时间更长,呈现“丁旺财旺”的特点。喜从天降、喜出望外,以文塑旅增颜值,“一池春水”泛涟漪!
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可做如下观察分析。
中央放“流量”香港接“留量”
条分缕析,抽丝剥茧。看待一个热点现象,不能仅盯住“爆发点”,还应看背后的“逻辑线”和“基本面”。观察香港旅游火爆现象,从“逻辑线”看,这是中央一系列惠港政策的效应充分显现;从“基本面”看,这是行政长官李家超、文化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带领团队精准施策、特区政府和相关业界推进文旅融合的回报。
近年来,中央出台系列政策,推动内地居民到港澳旅游。比如,把港澳“个人游”城市从49个扩展至59个,把内地居民港澳购物的免税额度从5000元提升至12000元;同时,出台了深圳居民赴香港“一签多行”政策,这一政策涉及约1000多万人。同时,在中央支持下,香港至北京、香港至上海,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卧开通,在京港、沪港之间旅行实现了“朝发夕至”。
一般来说,一项政策从出台到显现效应有个过程,还需要做好如下准备:一是“推介”。在新增的“个人游”城市做旅游宣传推介,要让当地居民知晓需要一定时间。二是“铺路”。比如新增的“个人游”城市大都处于北方,距香港较远,有的没有直达香港的航班,需要与航空公司协调。三是“试水”。新政策出台后,“香港游”的性价比如何,当部分内地居民“试水”后反馈正面,则会带动更多人来港旅游。四是“契机”。“香港游”需要较长时间,契机就出现在长假。
内地游客挤爆香港,这至少说明,内地民众已经彻底改变了因2019年“修例风波”造成的对香港负面印象。“香港对内地人很友好”“香港很安全”“香港的移动支付越来越方便”…… 这些正面信息已被越来越多的内地民众所接受。
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可以说,中央为香港“放流量”,香港成功地“吸流量”,并把“流量”转化为“留量”。
业态具兼容性满足多元需求
连日来,维港两岸、滨海长廊、星光大道、太平山顶等热门景点人头攒动。除了这些传统的旅游热点之外,有不少游客专程来港看权志龙亚博演唱会,有游客到杜莎夫人蜡像馆打卡泰勒蜡像,有游客到尖沙咀观看日本人气动漫Chiikawa(吉伊卡哇)特展,还有游客专程前往海洋公园,参加大熊猫盈盈乐乐和加加得得的生日月活动。这个周末,邓紫棋演唱会在启德体育园举行,许多星级宾馆酒店已是一房难求。
可以看出,来港游客的选择更加多元。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香港“以文塑旅、文旅融合”的成效。若分析一下内地“暑假游”的构成,则可看出香港旅游的多元性和兼容性。
内地居民的“暑假游”,一般是“夫妻2人+小朋友1人”出行,还有一些则是“夫妻2人+父母2人+小朋友1人”出行。这种两代或三代人的“旅游组合”,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较高,要同时满足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的不同“口味”并不容易。
今年暑假“香港游”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老人来港,到维港、太平山等地“观山看海”,感受历史变迁;中年人来港,观看国际顶级的体育赛事、演出、展览,还可到港片中的“九龙城寨”“旧油麻地警署”打卡,点燃激情,重温记忆;孩子来港,到迪斯尼乐园、海洋公园等地,尽情玩耍,体验童趣。
透过暑假“香港游”可以看出,内地居民已完全改变了“香港游=购物游”刻板印象,“香港游”的“文化味”“趣味性”更加浓厚,内地游客为香港多元的旅游业态投下信任票、赞成票、满意票。
文旅天地宽打造“世界级”
笔者观察到,今年暑假香港游最大亮点是文旅节目,红馆、启德体育园或亚博馆的演唱会浪接浪,并有IP(文化知识产权)接连登场,吸引大批旅客参与。文旅局长罗淑佩告诉笔者,“暑假游”的主体是青年学生,提供合胃口的文旅项目,这正是香港旅游界精心准备的“功课”。
显然,“旅游+演唱会”已显示出强大吸引力。沿著这个思路,香港应继续做好“旅游+”的大文章。
伦敦西区代表英语世界中商业戏剧表演的最高水平,伦敦西区剧院常年上演一些经典音乐剧、喜剧表演等,每年吸引逾1000万人次观众,且大多数为高消费群体。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被誉为“世界主题公园之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迪斯尼乐园,还有美国境内最大的海洋世界,以及老少皆宜的环球影城、冒险岛乐园、乐高乐园等主题乐园,成为美国人的理想观光度假地。
“以文塑旅”,不仅可以增颜值,还可以增气质、增魅力。香港确定了“以文塑旅,文旅融合”的大方向,就应瞄准世界一流的目标挺进。
应该看到,香港打造世界级的文旅目的地的条件优越:香港地处亚洲中心位置,飞往亚洲主要城市航程少于4小时,而全球半数人口也在香港5小时航程范围内;香港背靠内地的庞大市场,内地有14亿人,中产阶层达4亿人,文化消费不断攀升;香港实行“两文三语”,国际化程度高,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好“以文塑旅”,香港的当务之急是做好基础性工作。比如,如何做到“与人方便”就是一个重点。笔者留意到,四川省成都市提出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第一步就是“与人方便”。在成都春熙路-太古里商圈,支付系统支持中英文播报及16个国家语言翻译服务,部分国家和地区消费者还可使用本国支付工具扫码交易,真正实现了“跨境消费无障碍”。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了“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正是希望香港不仅要有“烟火气”,更要有“文化范”。
云程发轫、重整旗鼓。“香港游”今年暑假火爆出圈,令人振奋!在认清这一现象的底层逻辑后,我们应以更大的魄力推动香港旅游转型升级,让“一池春水”不仅泛起涟漪,更“滋润百业”,成为“源头活水”,为香港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本文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