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这个词汇对于香港来说已经不陌生,因为,越来越多的实例不断解读、探询、剖析“内卷”的内涵。比如,为争抢有限的顾客,有商家降价促销,接著,一大批同行跟进,“价格战”愈演愈烈,最终拉垮了一批商家。又比如,由于产业单一,年轻人就业渠道狭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去学几个热门专业,待到学成之后,才发现就业市场已经饱和,只能“降维求职”。
“内卷”不仅出现在经济领域,民生领域也有。比如,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却没有同步扩容,大家都挤在狭小空间里,“内卷”加剧,“卷”出了高房价,“卷”出了“㓥房”和“笼屋”,人们的生活品质持续下降。
香港中通社图片。
“内卷化”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发展阶段达到确定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另一种高级模式,从而长期停留在没有发展的轮回状态,大家不得不进行恶性竞争。“内卷”的本质是“僧多粥少”,资源不够用。“内卷”只能使发展在既有水平上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无效。
香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让“卷不起来”成为常态。因此,需要从营造环境上入手,引导各行各业进行“增活力”的良性竞争,而不是“自残式”的恶性竞争。
尽管每个行业“内卷”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只要看准“内卷”的生成原理,不断提高自己的段位,进而转变思维,另辟蹊径,就会找到“破局”之策。
把“蛋糕”做大,令其“够分配”
笔者作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经常与本港相关业界的人士沟通交流。最近一年来,金融界人士普遍表示“很忙!”,业务多,心情爽,“忙,并快乐著。”
金融业是香港最大的一块“蛋糕”,前些年的情形令人堪忧,去年以来,香港的金融形势喜人。如今,香港管理的资产总额近4万亿美元,近3000家单一家族办公室在港经营,当中一半以上资产值超过5000万美元;今年上半年,港股IPO集资额超1000亿港元,排名世界第一。金融业这块“蛋糕”做大了,从业人员有“蛋糕”可分,“内卷”就失去了基础。
香港金融业的“蛋糕”能做大,不能视为“天降大运”,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国际局势动荡,香港是个“安全港”。特别是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银行冻结俄罗斯资产,令许多客户产生恐慌心理,大量资金流入香港。其二,主动“走出去”,说好“香港故事”。中东产油国“富得流油”,但香港过往重视程度不够,行政长官李家超就任后,两次率团出访中东,之后,多家中东大型企业来港上市。
分析第一条原因,看似香港“被动受益”,其实是积极努力的结果。试想,如果香港“黑暴”肆虐、局势不稳,投资者就不会选择香港;国家果断出手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香港积极维护国家安全,才有了投资者认可的“安全港”。分析第二条原因,更显示出“主动作为”的重要性,“好酒也怕巷子深”,主动“走出去”,效果自然好。
引发“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蛋糕太小”,主动去做大“蛋糕”,可有效防止“内卷”。
把“蛋糕”做好,令其“有营养”
零售业是香港的另一块“蛋糕”。这些年来,备受煎熬。原本以为疫情过后,内地客蜂拥而至,没想到不仅这样的场景没有出现,香港市民反而“北上购物”成潮。去年以来,内地来港游客逐渐增加,但部分商家却感叹“旺丁不旺财!”
“蛋糕”还是那块“蛋糕”,但现在吸引力不大了,说明顾客的“口味”变了、要求高了,必须把“蛋糕”做得更好,为顾客提供更高“营养价值”。
检视本港零售业的整体状况,在移动支付、物流服务、消费场景等方面都与一河之隔的深圳有较大差距。在店铺位置、空间大小、商品种类不变的前提下,如果“软件”上有所改善,相信也能吸引部分顾客。“蛋糕”还是那么大,如果“蛋糕”的品质更好了,也是吸客的亮点。
零售业仅是一例,举一反三,旅游、餐饮、酒店、交通运输等行业均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曾有内地游客在长假期间来港观光,本港公共交通严重拥堵,使内地旅客“望港兴叹”。有餐饮店“催客让座”,顾客体验不佳;还有游客表示,香港旅游“除了购物还是购物”,“文化味”不足,深度体验不够,等等。
“内卷”属于小圈子里的低层次竞争,引发“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蛋糕”不够好,如果每个行业的从业者都能放宽视野,多向上、向前、向远看,把精力投入到提升服务品质上,相信就会“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有效防止“内卷”。
做新的“蛋糕”,供“多项选择”
在不少地方,“内卷”往往发生在人头攒动的地方,看到哪个行业有利可图,大家一哄而上,你争我抢;“内卷”也往往出现在没落的产业上,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业界却视而不见,或虽然看到了危机,却不愿意“弃旧迎新”,仍然去争抢那个不断缩水的“蛋糕”。
今年3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从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作出重要部署。
香港防止“内卷”需要未雨绸缪、早为之所,防患于未然,在以下三处寻求突破。
其一,进军新兴产业来做新的“蛋糕”。比如,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去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及发展“低空经济”,政府还成立了“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加大推进力度。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市场需求旺盛,香港与大湾区城市联手,以“一盘棋”的思路来谋划,定会做大“低空经济”。
其二,透过“产业链重构”来做新的“蛋糕”。美墨加协定等区域贸易协议(RTA)使供应链区域化,避免了北美区域的“内卷”。比如,汽车业在北美形成“美国设计—墨西哥制造—加拿大销售”的闭环。其实,香港在“产业链重构”上也已起步,“香港研发+深圳制造”已初步成型;未来,可延伸为“香港研发+珠三角制造+香港销售”,这样把香港和珠三角的优势叠加,可为香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其三,拓展发展空间来做新的“蛋糕”。比如,北部都会区建设,不仅给香港发展创科产业提供了空间,也将提供土地用于建设住宅,化解“住房难”。做好这块新“蛋糕”,从长远看,能一举解决经济和民生两个领域的“内卷”问题。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香港调研时,希望香港凭借自身优势,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打开发展新天地。
墨守成规,势必“内卷”不止;求变应变,必能出奇出新。社会各界都应站在更高层次认识“内卷”的本质、剖析“内卷”的原理、找到“防卷”的突破口。以变“防卷”,以变升级,以变促兴!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