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娃哈哈”遗产纷争成为香港和内地的热点话题。该案将于8月1日在香港高等法院进行聆讯,性质是宣布决定,估计时间只有5分钟。
娃哈哈前董事长、知名企业家宗庆后于2024年2月25日去世。三位原告自称宗庆后的子女,分别是:Jacky Zong(宗继昌)、Jessie Jiele Zong(宗婕莉)、Jerry Jisheng Zong(宗继盛),两个被告为Kelly Fuli Zong(宗馥莉)(第一被告)和Jian Hao Ventures Limited(第二被告,一家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公司)。
三原告同时在杭州起诉宗馥莉,综合在香港和杭州两地的起诉情况,遗产争夺战的焦点有三:一是香港汇丰银行账户内约18亿美元的离岸信托资产,二是娃哈哈集团29.4%的股权(市值超200亿元人民币),三是娃哈哈股权的平等继承权,涉及总额约350亿元人民币。
宗馥莉与几个私生弟妹的家产之争,闹得沸沸扬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度高居搜索热度榜。前不久,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成立专班介入处理,这场纠纷已从家族内部权力博弈演变为牵动国资、市场与公共利益的风暴。
企业越大,风险越大,尤其是在“交班”的时候,堪称“渡险滩”。娃哈哈遗产大战折射出的深层次问题,值得企业和商界人士引为镜鉴。
“混而可控”如何实现?
历史上无论是商海豪门,还是文人雅士,家产争夺风波有很多,一场商业帝国的遗产争夺战,令普通民众看了一场“宫斗”大戏,给人的印象是,娃哈哈是家族式的私营企业。
然而,娃哈哈集团属混合所有制企业。从股权结构看,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6%,宗莉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从理论上讲,国资占大头,拥有绝对话语权。但实际上,在宗庆后时代,娃哈哈一直采用的是“强人主导+国资托底”的模式,宗庆后生前所持有的29.4%股份,加上职工持股会持股24.6%的股份,合共达到54%,拥有更大话语权,国资大股东则不插手经营、不参与管理,仅作为“隐形投资人”存在。
遗产纷争亮出了娃哈哈的家底。据媒体报道,娃哈哈的“体外公司”规模远超“集团本体”。据媒体披露的数据,两年前,境内“娃哈哈系”总资产为370.47亿元,净利润47.67亿元;国资参股的娃哈哈集团资产总额仅为58.07亿元,占整个“娃哈哈系”总资产的15.67%,营业收入仅占2.74%;净利润仅1871.28万元,仅占0.39%。
这种“体外循环”模式使国资分红微薄,而宗氏家族通过关联交易控制了集团大部分收益。
“混合所有制”在内地是占比相当高的一种所有制模式。推行这种模式的初衷,在于把所有者、经营者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然而,娃哈哈模式显示,作为最大“所有者”的国企,收益并非“旗鼓相当”;身兼“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身份的一方,收益却不容小觑。
如何做到“混而可控”?这是一个重大课题。而在当下内外经济压力剧增的特殊背景下,民营经济发展只可用“补药”,不可用“泻药”。如何定性和处理娃哈哈“体外循环”模式?这个问题变得非常敏感,需要把握好分寸。
“二代接班”如何平稳?
内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第一批创业的民营企业家,如今或陆续离世,或垂垂老矣。不论是功遂身退,还是急流勇退,“二代接班”进入了高峰期。接班问题处理不好,将会导致“大厦倾覆”。
娃哈哈是一个成功企业,宗庆后、宗馥莉不仅在企业发展上劳苦功高,而且在履行社会责任上,也贡献不菲,受人尊敬。遗产纷争暴露出的问题,其实是许多民营企业共性。
其一,企业治理模式存在缺陷。宗庆后在世之时,“强人效应”掩盖了企业的所有矛盾;宗庆后去世后,“强人主导”模式突然崩塌,娃哈哈出现治理真空。去年,宗馥莉和娃哈哈的高层就曾经出现分歧,她“以退为进”,最终重新上位。如今,又闹到如此地步。这说明,“强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强基”才是根本!企业要保持基业长青,必须探索既能保持凝聚力、决断力,又能激发创新活力的企业治理模式。
其二,“民企一代”法律观念普遍较弱。被称为“聪明了一辈子”的宗庆后,生前未对子女权益作法律切割,造成身后恩怨纷争。这仅是其中一例。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身处剧烈的变革时代,是在没有路的地方闯出了一条路,许多时候行走在法律边缘,有些人甚至可称为“乱世英雄”,不少人的法律观念还不是很强,忽视以法律手段处置遗产,对企业的传承也缺少长远规划。
其三,两代人观念冲突。宗庆后生前曾多次表示“不辞退任何员工”,认为员工只要不违法违纪,企业就没有理由直接开除。他强调能力差异可通过岗位调整解决,而非简单辞退,主张通过合理用人机制实现人尽其才,该原则在娃哈哈内部形成不成文规定,尤其对45岁以上员工有特殊保护。宗馥莉接班后,则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大刀阔斧地改革,对那些曾经为娃哈哈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也不例外,引发了企业内部的振荡。
如何正确评价民营企业家?
娃哈哈遗产纷争公开后,随著各种爆料出现在媒体上,一时间真假难辨,也引发对宗庆后评价的争议。
民营企业家创造财富、提供就业、贡献税收,在自己富起来的同时,也带动了一批人致富,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系统梳理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特质,他们普遍以“经济创造力、社会责任感、管理制度化”的状况和境界,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塑造者,他们中有一批令人敬佩的代表人士。评价民营企业家这个群体,应该突出其特点和对社会的特殊贡献,不应把重点放在私生活上。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主席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论述“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时,对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定位做了精准表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者”。
中央对民营企业家的厚望,集中体现在两句话“富而思源、富而思进”。所谓 “富而思源”,就是要时刻想到自己是怎么富起来的,饮水思源、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所谓“富而思进”,就是富裕之后要积极进取,不能“躺平”,更不能“败家”,要把企业做得更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无论宗庆后遗产纷争的结局如何,都要警惕网络上的“道德批判”走向另一个极端。娃哈哈遗产大战,不能仅仅当成“宫斗”大戏来看,也不能当成“道德法庭”。
宗馥莉作为娃哈哈的继任者,代际差距造成的“理念鸿沟”,必然会打破原有的格局,给企业内部带来冲击。这也许是矛盾爆发的导火索。而这正是许多企业“交班”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不能对宗馥莉求全责备、评头论足,只有全社会都客观全面地认识新时期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角色、贡献和财富来源,才能打消民营企业家的顾虑,全面提振民营经济信心,推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
娃哈哈遗产大战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许多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分门别类来观察分析,举一反三,其引发的思考,也值得香港企业和商界人士重视。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