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韦帕”来势凶猛,但香港历经风霜雪雨、水滴石穿,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前天(7月20日)早上9时20分,香港天文台发出“十号风球”信号,至当日17时30分发出“三号风球”信号,维持时间约7小时。
“韦帕”袭港,风雨交加,海浪滔天,但由于镇定处置、应对得当,这次台风虽然造成一些街区塌树阻道、道路积水、门窗受损、航班取消或延误、港铁部分路段停运,但总体分析“十号风球”的破坏力,并参照过往“十号风球”的损失程度,不得不说,这一次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特区政府泰然处之,从容应对,令人欣慰。
天文台由1946年至今曾发出17次十号飓风信号。2023年9月的超强台风“苏拉”,当时信号生效持续逾7小时,共造成86人受伤。“十号风球”生效时间最长的一次是1999年的台风“约克”,持续时间达11小时;其次为2018年9月的超强台风“山竹”,生效时间达10小时。
近十年内,“山竹”造成最多人受伤、涉及458人;2023年的强台风“海葵”来袭,当时只发出一号警告信号,但最终导致2人死亡、144人受伤。而此次“韦帕”来袭,共录得33名市民受伤个案。
沧海桑田,曾经饱受水浸的鲤鱼门地区,这次做足了准备,未水浸,有居民20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 “超哥一流,做得好!”
面对“韦帕”,香港为何能够泰然处之?不妨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观察分析。
未雨绸缪,预警及时
应对自然灾害,重在“未雨绸缪”四个字。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几天已就应对“韦帕”做出部署,政务司司长陈国基第一时间召开跨部门督导委员会会议,确保各相关部门作出全面充分的准备及应变部署,以应对“韦帕”可能为香港带来的各种威胁。
19日晚上10时,保安局辖下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持中心投入运作,包括屋宇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路政署等相关部门,均派出了首长级官员进驻中心当值。
与此同时,各路大军严阵以待。渠务署共180队紧急应变队伍准备就绪,在全港各区进行及时清渠工作,并已因应风暴潮可能会令大埔滘海平面上升,在合适位置放置临时挡水坝及排水水泵;路政署联同承办商备妥人手装备,随时准备处理塌树及障碍物;民青局下属的民政事务总署,联同关爱队,提醒各区市民做好防风防雨准备,各区临时庇护中心亦提早开放;房屋局及下属部门安排人员及时检查公共屋邨、“简约公屋”的风险隐患,做好防风准备;运输署与公共交通营办商紧密协调,务求在风暴过后尽快恢复正常服务。
“韦帕”来袭前,香港机场、港铁都提前发出预警,提醒旅客密切留意天文台及政府部门发放的最新消息,预估恶劣天气的风险,调整出行安排。
总体来看,这次应对“韦帕”的功课做得很足,呈现两个亮点。
其一,“未雨绸缪”的意识增强。内地应对自然灾害有四句话非常出名:“宁可十防九空,不能万一失防;宁可事前听骂声,不可事后听哭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此次香港应对“韦帕”,也体现了这四句话的内涵,由此可以看出,特区政府“未雨绸缪”的意识明显增强。
其二,“统筹配合”的特征凸显。数年前,政府部门之间配合不够,饱受市民诟病。李家超及本届政府就任以来,著眼于“打造有为政府”,下大力气革除积弊,凡重大事项均由司长级官员牵头负责,对各部门的统筹力度大大增强,收效良好,这次应对“韦帕”,再次体现政府统筹力早已今非昔比。
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台风“韦帕”离开后,陈国基马上于社交平台表示,各部门并未松懈,已开展新一轮特别巡查行动,包括仔细检查行车道路旁边的树木、外墙、斜坡、建筑工地等,并移除有危险的构筑物,全面做好善后工作。
反应快捷,风雨同舟
前天白天,市面人烟稀少,极大多数门庭紧闭,但多间大型连锁超市及个别食肆继续营业,食品等民生必需品供应充足;昨天,随著“韦帕”远离香港并减弱,受影响的海陆空交通服务陆续恢复正常。笔者昨日亦到许多街区查看,发现台风导致的塌树、杂物已被移除,道路畅通,街头的店铺营业如常;昨日是周一,当打工仔一早返工走在街头,发觉与风雨肆虐的前日,已是天地之别、大相迳庭。
种种迹象表明,政府反应快捷,市民风雨同舟,亦是这次应对“韦帕”的亮点。
台风期间,消防处接到711宗塌树报告,路政署在天文台改发三号强风信号前已经启动全港道路巡查,及时清理道路上的塌树;渠务署确认7宗水浸个案,全部水浸事件已经完成处理;屋宇署收到21宗与建筑物有关的事故,主要是窗户松脱,正处理其中15宗,并已将余下6宗转介有关部门跟进。
“天雨最怕屋漏”。笔者留意到,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整日带领同事滚动式检视房屋受损情况,特别是传统公共屋邨和“简约公屋”是检视重点。
此次应对“韦帕”录得33名市民受伤个案,但与过往的“10号风球”损失相比,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笔者留意到,关爱队再次赢得了市民的好口碑。民青局局长麦美娟向笔者展示了一位姓李的女士写给关爱队的感谢信。信中提及自己85岁的母亲住在大浦区翠和里某单位,屋内一房间的窗户被台风吹落,狂风入室,情况危急。关爱队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及时帮助老人处理。李女士写到:“你们的行动不仅解决了实际困难,更让我深刻感受到关爱队发挥『守望相助,互助互爱』的温暖精神”。
社交平台上暖意融融。有人表示,下班愿意搭载顺路的市民回家;有人提醒,切勿在海边“追风”打卡;有人提示,某某路段现时有塌树挡路,请大家绕行;有市民拍下环卫工人风雨中拉住大型垃圾桶、不让其随风乱窜致伤人伤物的视频,留言区尽是对环卫工人的点赞和关爱......
温澜潮生。这一切,令人深深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的温暖。
平时多用功,危急时有底气
绸缪桑土 常备不懈。香港此次能把“十级风球”损失降到最低,启示人们,平时多用功,危急时有底气。
近年来,随著全球极端天气增多,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频发,香港持续提升防洪设施等级。2017年,本港建成运行的跑马地地下蓄洪池项目,可容纳6万立方米洪水,有效应对50年一遇暴雨;现在,特区政府正于26个沿岸地区进行防风暴潮改善工程,以及在全港范围进行15个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预计分别可于2027年及2030年年底前陆续完成。
渠务署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去年底分别完成本港防洪及海岸管理研究,分析本世纪中(即2050年)以及本世纪末(即2100年)的水浸风险,制定本港中期和长期的防洪和海岸管理策略。
应对自然灾害,社区防护也十分重要。针对有些低洼地带容易水浸的情况,有关部门提前准备了防水板、疏通了排水渠道,还开展了应对台风的演练,包括逐户通知居民撤离、清理受阻道路。尽管这些措施看似繁琐,但十分管用。危急时刻,市民与专业救援队伍配合默契,会大大降低灾害损失。
上星期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著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房屋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这些要求对于香港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曾主政浙江,浙江有 6400 多公里的海岸线,“防台风”是浙江“父母官”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努力,如今的浙江已建成了“千里海塘”,并形成了一整套防灾抗灾经验。夏主任多次来港考察调研时,都与特区政府官员谈及“防台风”,指导香港防灾抗灾,给人深刻启迪。
香港在“韦帕”来袭时经受住了考验,香港还须在“防台风”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把台风造成的损失降得越来越小,让香港作为“安全港”的“含金量”更加凸显!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