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7月17日电 题:作家眼中AI时代的生与死:文学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
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
在人工智能AI加速发展的时代下,数秒就能生成模仿真人笔触的文章,给作家和文学的价值带来冲击。“文学近年来一直被唱衰,为什么其他学科没有这样的遭遇,没人质疑物理学已死?”
第35届香港书展16日起在会展开幕,备受关注的名作家讲座系列迎来“AI时代文学的生与死”专题,由中国新世代科幻作家陈楸帆和王威廉主讲,探讨AI是否将取代人类创意、文学是否将失去价值。
“为什么大家总要探讨文学的生死,因为文学就是我们的生活本身。”王威廉解释,文学是人寄存于其中最重要的精神溶液,现在精神溶液的浓度正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感到特别不舒服。
作为80后科幻作家,王威廉的作品引领读者游走在人文哲思和科学幻想之间。但他仍坚持,任何技术变革包括AI都是更好为人服务。
“AI的文笔再秀丽,也只是模仿人的笔触,无法拥有人创作的动力。”他强调,文学没有边界,通过文学可以真正理解他人,这才是文学的未来,永远不可被替代。在今天,我们反而到了一个重新反思文学的好时机。
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著称,被视为“中国威廉‧吉布森”的陈楸帆亦认为,AI时代下,文学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文学的价值远远没被充分认知。因为AI的发展让人类更加想探索“人是什么”。
“文学有它独有的生命力,因为它在不断提出问题,激发每个人去思考。如今,文学更加不仅是娱乐消遣,更成为理解人类本质的核心。”
十几年前,陈楸帆提出科幻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传统文学在写过去的事,只有科幻小说写的才是真正的现实。
如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他的理解发生新的变化。“科幻作家努力追赶现实,帮助读者迎接变化和挑战,但现在这个过程往往也是失败的。科技已经如此深入生活,不可能抛开科技谈现实。”
当日讲座现场,老中青少各年龄层的读者都有,他们或对科幻小说著迷、或想找到AI与文学关系的答案。有六年级学生提问,未来文科和理科应该如何选择?
陈楸帆回应称,AI时代选什么专业可能已不重要,思维模式更重要。真正走在某个领域最顶尖的人往往都是文理兼修,不可能只懂某个垂直领域的知识,而是触类旁通去理解不同领域之间遥远的相似性。
在早前的科幻作品中,他加入过一些香港元素。近年来陈楸帆更到香港高校任职,教授创意写作与文学等课程。
他对中通社记者表示,之前还有点从局外人的角度看,现在能亲身感受香港的变化,正在努力理解新的香港,体验新的文化。
“香港肯定已进入新的阶段,香港人也会有新的变化,之后会更深入去写。香港这个故事还没讲完,还会有新的可能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