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特朗普政府7月1日宣布,即日起正式关闭运营近64年的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这一决定引发全球关注,背后蕴含著复杂的政治用意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其影响将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逐渐显现,也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战略环境息息相关。
从政治层面看,关停USAID是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直接体现。长期以来,USAID打著“消除贫困、抗击疾病、促进民主”的旗号,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项目,累计支出超7150亿美元。然而,其实际运作却常与政治干预挂钩。特朗普上台后强调美国核心利益至上,认为USAID未能确保资助项目符合美国利益,除打造“遍布全球的非政府组织产业综合体”外,收效甚微,还加剧了受援地区的不稳定和反美情绪。关闭该机构,有助于特朗普政府重塑美国对外权力工具,让对外援助更直接地服务于“美国优先”战略。
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资料图。
削弱华盛顿“建制派”在外交政策中的影响力,是特朗普关闭USAID的另一政治目的。USAID作为美国政府内部根基深厚且相对独立的部门,在实际运作中有时不受国会监督,也不完全听从总统指令,尤其当总统与机构内部政治倾向不同时,矛盾更为突出。资料显示,2024年美国大选期间,USAID员工政治捐款大多投向民主党候选人,这无疑加剧了特朗普对该机构的不信任。对USAID动刀,既顺应了共和党部分民意,也是党争的表现及延续,便于特朗普强化对对外援助事务的直接掌控。
在经济层面,USAID存在严重的财政漏洞与执行低效问题。该机构年度预算超过400亿美元,因帐目不清屡遭批评。援助资金往往需经过“多层级分包合同和相关机构”盘剥,才能到达项目实施者手中,导致大量资金被截留浪费。美国国会研究处报告证实,USAID主要通过第三方“执行伙伴”支出援助资金,这些“执行伙伴”包括私人承包商、非营利组织等,他们总能轻易拿走大部分款项。关闭USAID,可视为美国政府对财政资源的一次重新梳理,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更能产生实际效益、符合美国利益的领域。
从国际影响角度分析,关闭USAID标志著美国海外干预策略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美国通过USAID,以援助为手段干涉他国内政,要求受援国修改法律、开放市场、接受制度改革,将援助作为筹码交换“亲美政治” ,这种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质疑和摒弃。肯尼亚专栏作家派翠克·加沙拉曾指出,全球南方国家许多人不悲反喜,认为这是自主发展的契机,因为美国援助体系一直是地缘政治控制工具。
与此同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该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不干涉他国内政,不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与数字互联,注重落地性、实效性与发展自主性,为世界提供了另一种合作发展的选择。在这种对比下,美国关闭USAID后,其在国际援助和影响力塑造方面的空白,很可能被其他更具深意与实效的合作模式所填补。
对于中国而言,特朗普关闭USAID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与意义。在安全领域,长期以来,USAID以援助、合作等名义,行意识形态渗透和情报窃取之实。例如,其通过资助各类非政府组织,在学术交流、文化合作等掩护下,试图向中国灌输西方价值观,干扰中国社会稳定。关闭USAID,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这类隐蔽渗透的管道,降低了我国面临的外部意识形态干扰风险,为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营造了相对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合作与影响力拓展方面,特朗普关闭USAID后,全球对外援助与发展合作格局将出现调整。中国长期秉持平等、互利、开放、包容的合作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等合作项目,切实帮助众多发展中国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促进经济发展。USAID的退场,使得更多国家对中国的合作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高的认同,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深化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发展事务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不过,我们也需保持清醒认识。关闭USAID并不意味著美国放弃全球战略布局与对中国的遏制,未来很可能将相关资源整合到其他部门,以更加隐蔽、灵活的方式,继续推行其对外战略,在经济、科技、外交等领域对中国发起新的攻击和挑战。例如,美国可能会加大在数字领域的战略布局,通过网路空间的竞争来削弱中国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影响力。中国需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在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同时,做好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的准备。
特朗普关闭USAID,是美国在政治、经济等多重考量下的战略转型。这一转变既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伴随著潜在的挑战。国际社会需保持警惕,同时也应把握机遇,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尊重主权的国际合作新秩序。
(本文作者为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评社评论员 杨流昌)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