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日,解放军先后进行了位台岛周边演训和“海峡雷霆-2025A”演练。在当前的时间点上,这一系列行动释放出多重政治和军事信号。对岛内“台独”分裂势力,这是一次雷霆震慑,对局外干涉势力 ,这是一次“区域拒止”宣言。此次“海峡雷霆-2025A”演练通过三大战术创新形成立体威慑。远程火箭炮部队实施300公里级精确打击,052D驱逐舰抵近花莲37海里实施抵近侦察,歼-20隐身战机完成台东超低空突防演练。这种“远火压境+抵近威慑”的战术组合,既验证了72小时收台作战预案的可行性,更以“精打击要”的科目设计直指台军指挥中枢。
此次突出的“要域要道封控”,不仅针对台湾,也针对外部干涉势力。台媒曝光的天然气运输船被困港口事件就已印证了演练对能源通道的实际封控效果,暴露出台湾经济命脉的脆弱性。而此次演练中山东舰前出巴士海峡,与火箭军东风-26B形成对关岛的战略牵制,055型驱逐舰搭载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则构建起1000公里反介入体系。这种“航母机动+陆基威慑”的布局,直接向域外干涉势力显示了解放军“区域拒止/反介入”的能力。同时,中国海警也同步开展的临检拿捕演练,将《反分裂国家法》的执法实践推进至台岛周边12海里。这种“军事—执法”双轨并进的模式,既强化了对台湾所谓治权的否定,也通过拦截扣押科目验证战时封锁能力。
从演练效果来看,解放军通过这次的系列联合军演,正逐步从战术验证到战略格局重塑,构建起台海管控的新常态,也检验了新型作战体系的效能,还推动了中美战略态势的转换。位台岛周边演训和“海峡雷霆-2025A”演练的交替实施,形成“日常警巡+专项打击”的弹性威慑机制,而东部战区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进逼》、《慑封》、《毁瘫》系列主题海报,将军事行动与舆论战有机结合,使“联合封控”从战术动作升维为心理战武器。台防务部门所谓“应变区”概念的失效,标志著解放军已突破传统威慑阈值。在此次系列演练中,参演的03式远火实现300公里1米级精度打击,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完成对移动目标的厘米级毁伤,AI目标识别系统实现30个移动靶标的智能分配。这些技术进步使“发现即摧毁”的作战理念转化为现实战力,既实现了“以演代训”,也验证了“侦—控—打—评”作战链的闭环运行。
此前,美方曾泄露了一份涉及台海“剧本”的机密报告。美国五角大楼曾委托兰德公司进行关于解放军武力收复台湾的兵棋推演,在这份编号为OPLAN-2023-17T的评估报告中,美方首次将“解放军72小时控制台岛关键节点”列为高概率情景。尽管美方紧急否认文件真实性,但报告中引用的卫星图像、供应链数据与AI模拟结果,却在全球战略学界掀起轩然大波。几天前,美国《华盛顿邮报》刊发的独家报道称,由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签署的一份机密级内部指导备忘录显示,美国将阻止中国大陆“夺取”中国台湾、加强美国本土防御列为主要优先事项。而此次解放军完成“72小时收台”预案验证之际,美军评估“驰援台海”的响应时间仍需96小时,这种时差优势使台海的战略主动权正在发生根本性转移。可以看到,美军“分布式作战”概念在西太的实践,正因解放军反介入能力的提升而陷入“分散即被各个击破”的困境。五角大楼要求部队保持克制的指令,实则是承认了在军事博弈中的相对劣势。
对此这次大陆方面的系列军事演练,台当局正陷入“嘴硬—恐慌”的双重困境。一方面宣称“掌控局势”,另一方面紧急成立应变中心却未启动战备操演。民进党当局操弄的“绿色恐怖”叙事,在天然气断供的现实威胁下正丧失其蛊惑力。台媒关于“准封控状态”的描述,折射出社会治理体系在军事压力下的脆弱本质。而作为“台独”势力所倚靠的美国,这次也陷入“表态强硬—行动退缩”的悖论。美国国务院谴责大陆方面的“军事施压”,但“卡尔·文森”号航母避走马六甲的选择,暴露出“印太战略”的资源缺口。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所谓“构建可信威慑”的宣言,在解放军实战化演练面前沦为空洞修辞。美军研究机构关于“擦枪走火”的炒作,实则为可能的战略失败预设舆论缓冲。解放军列装的鹰击-21反舰弹道导弹,使美军航母的作战半径被迫后撤至第二岛链。歼-20与运油-20的协同演练,标志著“隐身突防—远程加油”体系的成熟。这些技术进步正在改写西太平洋地区军力的平衡公式。
这一轮台海系列联合军演,既是《反分裂国家法》颁布20周年的实力展示,也是百年变局下的力量宣言。解放军执法船与作战舰艇的协同行动,正在构建“主权行使—军事防卫”的新型海疆治理模式。这种将国内法域外适用的实践,正在打破西方所主导的所谓“航行自由”的叙事。当山东舰战斗群前出西太平洋与美军“分布式作战”形成对峙,当东风导弹的射程覆盖重新定义“区域拒止”的内涵,台海博弈已从力量平衡阶段进入新的时期。
(本文作者为湖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助理熊兴,本网获独家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