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三下团组的重大意义
创始人
2025-03-08 15:04:22
0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接连三天下团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议国是。

人民大会堂外景。图源:新华

奋进新征程,践行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划重点──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立足新时代,把握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为“教育强国”指方向──

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纵观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坚定走好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习近平总书记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明要求──

3月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实现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对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定信心、直面挑战,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如期完成既定目标任务。

定向把舵,运筹帷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谋远图,展现出大国领袖的雄才大略和人民情怀。

论创新,转换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代表团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抓产业创新,要守牢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上重要论述,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二者融合的角度,深刻阐述了推进创新的方法论,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的论述,深刻揭示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关系。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三者互为支撑、相互作用。过往,在“课堂─试验室─工厂─市场”之间往往存在“脱节”现象,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就能避免“创新人才找不到,培养的人才用不上”的尴尬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重”的重要论述,蕴含着深邃的辩证法。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深刻地指出:“老企业同样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切不可把传统产业一概视为‘低端产业’、‘落后产业’一退了之,否则就可能导致新旧动能断档失速、加剧结构调整阵痛。”这番话一语中的、振聋发聩!产业创新有多条途径,“从0到1”是创新,“从1到10”也是创新,创新不仅仅是“种子长成幼苗”,还有“老树发出新枝”。

习近平总书记“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系统思维。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二者要实现完美融合,必须抓创新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正是创新生态建设的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纵论创新,为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指引,激励各行各业在推进创新上大展宏图、奋发作为。

论教育,强基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深刻认识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

习近平总书记用“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来定义“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后,委员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本在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从“办学方向”、“综合改革”、“支撑作用”三个关键方面,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办学方向”,明确了“为谁育人”;强调“综合改革”,明确了“发展动力”;强调“支撑作用”,明确了“主次关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委员们进一步明确了推进“教育强国”重点和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民盟、民进成员和教育界人士,要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支持参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盟的组成人员主要是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民进的组成人员主要是从事教育、文化、出版、传媒以及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教育界涵盖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等。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委员们激情澎湃、信心满满,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人才。

论国防,筑牢“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的重要讲话,聚焦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实施,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高度,深刻指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启示我们,建设“钢铁长城”,是永恒的使命!

回望历史,在1840年之后的百年间,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有“国”无“防”,人民受尽苦难和屈辱。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聚焦当下,随着核潜艇、航空母舰、歼20等一大批大国重器“撒手锏”亮相,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底气更足!但要看到,中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中唯一没有完全统一的国家。“台独”势力嚣张之极,南海东海并不平静,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

放眼未来,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会一帆风顺,不排除“风高浪急”会演变为“惊涛骇浪”,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无法维护国家尊严,无法保护人民安全,无法维持社会稳定,无法推进经济发展,无法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警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稳定的内外环境,国防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组成部分。强大的国防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外部威胁的根本保障;强大的国防力量能够增强国际话语权,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强大的国防力量能够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成我军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离不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体系支撑。要强化军地合力,用好地方优势力量和资源,提高我军建设质量和效益。要抓住我国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机遇,创新战斗力建设和运用模式,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和快速转化机制,加快发展新质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以“新质生产力”促“新质战斗力”的重要论述,为全社会支持国防建设提供了指引,军民同心携手,共筑“钢铁长城”,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必定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三下团组,纵论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这三个领域涉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牵引力、支撑力、保障力,十分关键,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启发和激励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襄伟业。

香港具有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当下,“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香港肩负新使命,740多万香港同胞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牢记总书记嘱托,发展香港、贡献国家,奋发有为、不负厚望!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IDA携东亚银行探索香港稳定币... 香港新闻网12月11日电 香港金融科技公司 IDA 宣布与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以支持香港的数字...
施政报告2024 | 香港劏房... 香港新闻网10月16日电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6日)表示,特区政府决定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
教大学者喜讯频传 多领域研究获... 香港新闻网12月3日电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最近喜讯频传,多位研究学者在心理学、理财教育、英语学...
李家超:培育青年成立足香港、胸...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香港青年联会第32届会庆及会董会就职典礼9日举行,行政长官李家超以视像致辞表...
华为ICT大赛2024-202...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华为ICT大赛 2024-2025 香港站颁奖典礼”(以下简称“华为ICT...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重点利好... 香港中通社12月9日电 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重点利好香港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中共中央政治局1...
【最佳观赏位】2025香港跨年...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他来了,他来了!2025年进入倒数阶段,今年香港跨年烟花汇演继续办。维港烟花...
香港第三季多个行业业务收益录得... 香港中通社12月9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9日发表临时数字显示,今年第三季按年比较,不少主要服务行业...
【来论】刘喆:希望之路,还是漫... 中缅铁路,这条计划连接昆明与缅甸皎漂深水港的交通走廊,是未来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关键战略通道,也是中缅经...
全线亮灯!黄茅海跨海通道打造大...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迎来正式通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