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关,很多媒体、政党或社会团体都会选出年度汉字来总结过去的一年,这种风气甚至遍及整个东亚的中华文化圈。笔者本来也想一个可以期许来年香港的关键字,却认为2025年的香港不能太“单调”,既要“稳”也要“变”。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片
对于2024年的香港,笔者认为可用一个“苏”字总结,虽然已经走出疫情,但经济复苏还是今年才见到良好的苗头,中央出台多项惠港政策,譬如3月和5月,两次扩大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至59个,内地居民旅客自香港进境内地携带行李物品免税额度由5000元人民币提高至12000元人民币的措施也自7月1日起落实,12月再加码深圳市居民赴港旅游“一签多行”政策,为香港旅游市场带来利好消息。特区政府这一年也多次主动带同商界出访东盟、中东、欧美、南美等地区招商,开拓新兴市场,呈现复苏势头。
2025年的香港,应该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落实“稳”中求“变”的发展策略。在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变革与发展,才能解决社会民生的积弊,走上经济增长的快车道。
香港有“一国两制”也有相对稳定的法律制度、金融市场基础,这些坚固的基础也是香港可以“稳”的资本,特区政府应该强化“稳定基础,巩固优势”的做法,在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的基础上,一方面继续深化与内地的经贸、金融、人员等全方位合作,另一方面深化巩固全球金融中心、国际商业中心的固有优势,为经济变革提供一个稳定的商业与金融环境。
稳定对2025年的市场之所以重要,因为国际舆论普遍预期特朗普上任美国总统后,很可能为2025年的环球金融市场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特区政府若主动有意识地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使香港金融市场相对其他市场更具安全性、更有吸引力。
但稳定只能让2025年的香港趋避风险,要有所作为就需要跟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谈及“变”,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已经不能只说不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改变”、“革新”对香港来说并非新鲜,但过往多闻口号,鲜见实效,2025年需要“行胜于言”。
眼前的香港经济仍脱不开地产、金融、航运、旅游等几个传统的金漆招牌,“全面深化改革”并非要推倒这些行业的优势,另外开拓新的产业。而是要在巩固这些优势的前提下,用资源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譬如金融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改革并非盲目跟风,而是要跟香港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如香港金融业占据国际舞台关键席位,自然可以为发展金融科技提供具有活力的市场。而香港高校的科研能力,配合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制造能力,也可以为生物科技提供可想像的未来,特区政府需要做的,关键在于研议如何优化营商环境,让更多高科技企业落户香港,并借由香港的金融市场“做大做强”。
发展北部都会区是香港进一步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国策的关键一步,可考虑在北都建设的蓝图中试行“片区开发”模式,选择具备规模和商业价值的地块进行综合开发,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善用北都强化与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融合,另一方面可考虑设立创业基金,引进广深等城市的科研企业落户北都,以提升香港的科创市场,同时发挥国际联系广泛的优势,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协助香港科研公司“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新的一年我们总会有新的期盼,但美好的成果大多是因为眼前的努力,2024年的香港打下了复苏的基础,2025这一年,特区政府与香港社会需要让世界看到我们创造香江奇迹的能力。新年第一篇与诸君共勉之。
(本文作者杨莉珊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