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脏手术离世女婴已完成尸检
【心脏手术离世女婴已完成尸检】一张手术前活泼微笑的婴儿照片,与105页冰冷的病历档案,共同构成了小洛熙短暂生命的最后印记。11月24日,宁波5月龄女婴小洛熙心脏手术后离世事件取得新进展:家属已提起异地尸检,试图通过科学手段探寻孩子死亡的真相。此时,距离孩子去世已整整十天,宁波市卫健委的调查仍在进行中,尚未向家属出具书面受理通知。这场引发全国关注的医疗纠纷,始于11月14日那个漫长的手术日。5个月大的早产女婴小洛熙在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接受心脏手术,经历7个多小时的“成功手术”后,却在当晚宣告死亡。一条初绽的幼小生命,在手术室与重症监护室之间骤然凋零。
小洛熙是邓女士和许先生的第一个孩子。今年5月,她在胎龄34周+6天时提前来到这个世界。尽管提早报到,小洛熙在出生后前四个月的儿保检查中表现良好,结果“一路绿灯”。
11月11日,邓女士照常带小洛熙到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做第五个月的儿保监测,医生建议进行心脏彩超等早产儿常规检查。就是这次检查,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轨迹。心脏彩超报告显示,小洛熙有“心房间隔缺损”(即“卵圆孔未闭合”),两处继发孔型,一处约3毫米,一处约7毫米。
拿到检查报告后,邓女士一家立即挂了该院心脏科主任医师陈某贤的号。“他告诉我们,孩子的情况符合手术指征,如果不进行手术治疗,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脑瘫,”邓女士回忆。当询问能否延后手术时,医生明确否定,并称“多拖一天,孩子肺部的压力会更大,手术中出血的概率会更高”。
陈某贤医生向家属描述,这种手术属于心脏手术中“入门级的小微创手术,几乎没有风险”,还举例说“夸张一点,可能两百个孩子里面才会有一个做得没有那么完美、成功”。基于对医生的信任,邓女士一家决定立即办理入院。病历记录显示,小洛熙入院时“神志清,精神可,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无异常”,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为“一般”。手术被安排在11月14日,术前沟通时,医生预估手术用时两个半至三个小时,需要全麻。
11月14日上午7时许,邓女士抱着提前禁食的小洛熙走进手术准备室。手术在9点半开始。然而,预计三个小时结束的手术,到了下午一点半仍未见结束迹象。“当时我腿都软了,感觉很不好。手术室门口医护人员进进出出,也没有人告知我孩子的手术情况,”邓女士回忆那段漫长等待时的无助。
直到下午4点过,小洛熙才被推出手术室,随行医护人员告知“手术很成功,但孩子要进PICU监测术后反应情况”。但邓女士看到的女儿却是“昏迷着,脸是肿的,整个脸发黑发紫,舌头也是吐出来的,嘴巴闭不牢,又用胶带勉强粘合起来”。
小洛熙离世后,邓女士一家立即要求医院封存病历档案。拿到手的105页病历,揭示了手术过程中不为人知的细节。病历显示,小洛熙在手术中经历了两次缝合过程。院方后来告知家属,由于第一次缝合操作不当,不得不拆除补片后重新缝合,导致手术时间延长。
更令家属难以接受的是,小洛熙在PICU抢救期间,他们完全不知情。“晚上8点左右,我突然听到PICU内传来医护人员抢救病人的声响,我在门口问是不是我的孩子,也没人回我,”邓女士说。直到晚上10点过,家属才接到噩耗——小洛熙已于22时03分因抢救无效离世。然而,邓女士发现,死亡通知书的时间是22时03分,但病历单上却记录着22时20分许“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她怀疑院方伪造了病历。
11月17日,宁波市卫健委发布情况通报,对患儿的不幸离世“深感痛心”,并宣布已成立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该事件进行彻查,依法依规及时处理。同日,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工作人员回应媒体,院方对此高度重视,已对医生陈某贤进行调查,目前陈某某已被停诊,将配合患者家属依法维权。医院方面表示,若涉事医生存在医疗过错,将根据相关鉴定结果依法处置,承担相关后果。宁波市卫健委将该事件定性为“一个比较重大的医疗纠纷”,并表示“委里很重视”。
“卫健委已经介入调查一周时间了,但目前还没有给到我们家属一个明确的、书面的回复,连受理或者立案通知都没有,”小洛熙父亲许先生表示。更让家属感到焦虑的是,卫健委多次邀请他们去协商,但家属明确表达了“绝不私了”的想法。“我们就只要一个真相、一个公道,”许先生强调。在等待宁波市卫健委调查结果的同时,家属还主动提起了异地尸检,希望小洛熙的死因能尽快有个科学、专业的定论。
小洛熙的故事引发全网关注,不仅因为一个可爱婴儿的逝去,更因为家属追求真相的坚持与勇气。从封存病历到提起异地尸检,从拒绝私了到要求彻底调查,这个悲伤的家庭正在为所有医疗纠纷中的弱势一方树立榜样——唯有真相,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