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年起遛狗不拴绳违法
【明年起遛狗不拴绳违法】11月25日,一则“2026年1月1日起遛狗不拴绳违法”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全国热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八十九条明确划定养犬“红线”: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致伤人者,将面临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者最高可处十日拘留。这一条款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养犬行为的管理从“道德约束”升级为“法律规制”,为公共安全筑起一道刚性屏障。此次修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既有法律体系的完善与强化。早在2021年5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三十条已规定:“携带犬只出户的,应当按照规定佩戴犬牌并采取系犬绳等措施,防止犬只伤人、疫病传播。”然而,实践中“遛狗不牵绳”现象仍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国因犬只伤人引发的民事纠纷超过12万起,其中约63%涉及未牵绳犬只。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填补了执法空白。其第八十九条明确:饲养动物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或放任动物恐吓他人的,处千元以下罚款;未采取安全措施致动物伤人的,处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者拘留五至十日。法律专家指出,这一条款将“遛狗不牵绳”从行政违规直接升级为治安违法,显著提高了违法成本,为基层执法提供了明确依据。法律修订的背后,是无数血泪教训。2022年,杭州张某在公园遛狗时被周某未拴绳的罗威纳犬撞倒,导致头皮挫裂伤、肋骨骨折及十级伤残。法院判决周某承担全部赔偿责任,赔偿金额达8.4万元。更令人痛心的是儿童伤亡案例:2024年4月,重庆奉节县一名8岁男童在上学途中被未拴绳的烈性犬撕咬颈部,经抢救无效死亡。此类事件反复刺痛公众神经,推动立法加速。
“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对生命的敬畏。”有评论表示,新规通过“安全措施”的强制要求,将风险防控前置,既保护他人免受伤害,也避免犬只因失控遭遇车祸或误食有毒物质。“牵绳遛狗,本质是对宠物、他人和社会的三重负责。”
法律修订前,多地已通过地方性法规探索养犬管理。例如,《杭州市限制养犬规定》明确禁止携犬进入公园、学校等公共场所,违规者最高罚款千元;《西安市限制养犬条例》则对三次违规者吊销养犬证并五年内禁养。这些实践为全国立法提供了宝贵经验。
新规实施后,基层执法部门迅速行动。北京市朝阳区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将联合公安、社区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查处遛狗不牵绳、未接种狂犬疫苗等行为,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屡教不改者纳入信用惩戒。上海市则推出“文明养犬积分制”,通过正向激励引导养犬人自觉守法。
新规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养犬人李女士坦言:“以前觉得牵绳束缚了宠物自由,现在明白这是对它最大的保护。”她所在的社区已成立“文明养犬志愿队”,定期组织牵引绳使用培训、犬只社交训练等活动。非养犬人王先生则点赞:“法律终于给怕狗群体撑了腰,现在带孩子出门安心多了。”
然而,争议依然存在。部分养犬人认为“一刀切”管理缺乏人性化,建议对小型犬放宽限制。对此,法律专家回应:新规并非“禁止养犬”,而是通过“安全措施”平衡各方权益。例如,允许饲养人根据犬只体型选择合适牵引绳长度,在无人区域短暂放开牵引绳等,但需确保不干扰他人。
放眼国际,许多国家通过严格立法规范养犬行为。德国《养犬法》规定,犬只必须植入芯片、佩戴嘴套并购买责任险;日本《动物爱护管理法》要求遛狗时牵引绳长度不得超过2米,违规者最高罚款30万日元;新加坡则对未牵绳犬只实施“当场捕杀”政策。
“法律是底线,文明是上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指出,我国新规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更注重“疏堵结合”。例如,通过社区建设宠物活动区、推广电子犬牌等科技手段,既满足养犬需求,又减少公共空间冲突。
2026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这场关于“一根绳”的立法变革,承载着对生命尊严的守护、对公共秩序的维护。从“可以牵绳”到“必须牵绳”,改变的不仅是法律条文,更是社会文明的刻度。当每一位养犬人都能自觉握紧手中绳,当每一座城市都能包容宠物与人的和谐共生,我们终将迈向一个更有温度、更有秩序的文明社会。正如网友所言:“牵绳遛狗,牵的是责任,守的是底线,爱的是生命。”愿这根法律之绳,成为连接文明与安全的纽带,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自由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