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强地级市 正在拼命建大学
【中国最强地级市 正在拼命建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的公示信息明确显示,这所 “国字号” 大学的办学地点设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被称为 “最强地级市”,2024 年实现 GDP2.67 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六。然而,高等教育一度是苏州发展的短板。此前曾有观点指出,近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构建时,苏州未被纳入国家重点高校布局。从全国来看,省级教育资源大多高度集中于省会城市,地级市在资源配置中话语权不足。以苏州为例,全市仅有苏州大学一所本土独立办学的 “双一流” 高校。
根据 2020 年 8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规定,高校校名原则上不得冠以 “中国” 字样。任何一个地区,如能拥有 “国字头” 大学,就等于拥有了极为稀缺的资源。从当时的公开报道来看,山东、浙江等多省市都加入到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 “选址争夺战” 中。苏州能拿下这所大学,含金量不言而喻。公示信息显示,该大学的建校基础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者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申报类型为普通本科。回溯合作历程,2021 年 4 月苏州市政府便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约共建,项目 2023 年 3 月开工,同年 10 月东区主体结构即提前封顶,选址于吴中区临湖镇园博园地块,用地面积约 610 亩。
“经济强而教育弱”,这几乎是所有新晋经济强市的 “通病”。深圳、苏州如此,佛山、东莞、无锡、泉州更是如此。中国的高校格局,受院系调整、行政资源配置、历史路径依赖影响,集中于大区中心和强省会。“双一流” 高校最多的 10 大城市,要么是京沪津直辖市,要么是南京、广州、武汉、成都、西安这样的大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诞生一批非省会经济强市,经济一路赶超,但教育、医疗等差距却非一时可以弥补。虽然不断建大学,但经济强市与强省会之间仍有距离。深圳在校大学生只有 20 万人左右,不到省会广州的 1/8;苏州在校大学生 30.4 万人,不到省会南京的 1/3。
财政上的 “不差钱”,经济上的竞争力,产业上的吸引力,让经济强市有了建大学的资本和底气。深圳无疑是领跑者,过去 10 多年来几乎以每年 1 所的速度上演高校逆袭,目前高校从 8 所增加到 17 所,这些大学不仅扭转了高教短板,更成为院士等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2025 “两院” 院士增选,深圳罕见拿到 4 席,除来自比亚迪的民企院士外,其他均来自新建高校。作为 “最强地级市”,苏州一缺机场,二缺大学,建机场无能为力下,在大学建设上拼尽全力。在 “名校跨省建分校” 被叫停之前,苏州已率先引进 20 多所 985 高校的分校或研究院,如今已聚齐清华、中科大、西安交大等顶尖高校的科研力量。同时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打造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由长三角国创中心联合苏州大学、萨里大学共建的 “苏州萨里大学” 也在推进中,定位为 “新型工科大学”。
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对经济发展刺激的减弱,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增长趋缓,创新驱动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适应城市发展的人才成为 “香饽饽”。作为人才 “培养皿”,大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过去,经济强市凭借产业吸引力聚集高校毕业生,但随着人口大盘见顶,抢人大战白热化,自建高校做大人才 “蓄水池” 已成必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城市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激增,2025 年新增院士中 80% 来自高校及科研机构,更印证了高校的创新价值。对苏州而言,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的落地还将带来独特优势:学校将设置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主干学科,以本研教育为核心,苏州市中医院等将成为直属附属医院,国家重点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等高端资源也将同步引入,助力中医药领域的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
从深圳的逆袭,到苏州的突破,经济强市建大学的浪潮背后,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时代大趋势。“苏派本土高校成长、海内外大院大所聚集”,这是苏州的目标,也是所有经济强市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