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毅:有权利对日本历史罪行再清算
【王毅:有权利对日本历史罪行再清算】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结束对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访问后,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掷地有声地表示:“如果日方一意孤行、一错再错,一切主张正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有权利对日本的历史罪行进行再清算,都有责任坚决阻止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这一强硬表态,在国际舆论场激起强烈反响,也为中日关系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博弈划下鲜明红线。王毅的警告并非空穴来风。2025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特殊时间节点下,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却屡屡突破底线。今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当天,日本现职领导人公然发表涉台错误言论,试图武力介入台湾问题,其言行不仅严重违反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承诺,更直接挑战《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战后国际秩序基石文件。这些文件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将“窃取”的台湾归还中国,这是不可否认的二战胜利成果。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国内美化侵略历史、否认战争罪行的行径从未停止。靖国神社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却成为日本政客“表忠心”的场所;教科书篡改南京大屠杀、强征慰安妇等史实,试图将侵略者包装成“受害者”;部分政客甚至公然为战犯翻案,称其“为日本发展牺牲”。这种系统性篡改历史的操作,与德国形成鲜明对比——德国法律明文禁止纳粹标志与言论,教科书如实记录纳粹罪行,警示后代不再犯错。“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视其中的丑陋,才能汲取教训走向未来。”王毅在8月15日的澜湄合作外长会后记者会上强调,日本一些势力的行为是对联合国宪章、战后国际秩序、人类良知和所有战胜国人民的“四大挑战”。这种虚伪的“反省”,实则是为军国主义复辟铺路。
王毅的严正表态,与此行中亚三国访问形成强烈呼应。11月19日至22日,王毅应邀赴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举行外长战略对话,三国领导人在会谈中集体发声:坚定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支持中国政府实现国家统一的努力。这一立场与日本现职领导人的错误言行形成鲜明对比,彰显了国际社会对正义的坚守。
中亚国家的支持并非偶然。中国与中亚五国创立的中国—中亚机制,以“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为核心精神,五年间从无到有,形成元首引领、政府推动、各界参与的立体合作格局。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与中亚贸易额突破800亿美元,全年有望达千亿美元;中国对中亚投资累计超500亿美元,涵盖农业、能源、5G、新能源等领域;直航航班突破每周100次,友城数量达100对。这种务实合作与日本右翼的破坏性行径形成根本性反差。
“中亚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才是最可信赖的合作伙伴。”王毅指出,中国—中亚机制的优势在于“毗邻而居、手足相亲”的地理亲近性,“互有需要、互为补充”的经济互补性,以及“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共识基础。这种合作模式,与某些域外势力在中亚建立的C5+1机制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附带政治条件,而中国始终坚持“国家不分大小一视同仁,协商一致作决策”。
王毅的警告,本质上是全球南方国家对历史正义的集体捍卫。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刻变革,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安全、文明、治理四大倡议,已获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支持。中亚三国明确表示将加入全球治理之友小组和国际调解院,正是对多边主义和国际公平正义的投票。
“世界更加需要中国,更加依靠中国,更加信任中国。”王毅透露,中亚三国高度评价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规划的“十五五”蓝图,认为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将为地区带来新机遇。这种信任,源于中国始终做“地区和平的稳定器”——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在历史问题上,中国敦促日本正视罪行,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人无信无以立身,国无信无以立世。”王毅的这句话,既是对日本的警示,也是对国际秩序的守护。当日本右翼试图通过篡改历史、突破红线来重塑“正常国家”形象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历史、坚守道义,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未来。
从80年前《波茨坦公告》的战火硝烟,到今天中亚三国的坚定支持;从日本右翼的虚伪表演,到中国外交的正义回击,这场跨越时空的较量,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进步与倒退的博弈。王毅的警告,不仅是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最后通牒,更是对全人类的庄严承诺:任何试图否定历史、挑战正义的行为,都将遭到国际社会的共同抵制。历史不会因遮掩而消失,正义不会因沉默而缺席。当中国与中亚国家携手迈向现代化,当全球南方力量在多边舞台上崛起,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而日本,唯有彻底清算军国主义残余,才能摆脱历史的诅咒,真正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