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工程院:郭某外籍院士资格暂予中止
【俄工程院:郭某外籍院士资格暂予中止】11月22日,俄罗斯工程院一纸声明引发全球学术圈震动——该机构正式宣布中止江苏科技大学前教授郭某的外籍院士资格,并启动对其申请材料的合规性审查。这场始于中国高校的学术丑闻,正以跨国调查的姿态撕开学术荣誉背后的灰色地带。郭某的学术履历曾如神话般耀眼:1994年以陕西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惠久;1998年赴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研究纳米能源电池;2000年进入日本九州大学攻读博士;2006年起担任德国国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同时兼任三一集团欧洲公司总工程师。2023年回国后,他以“德国洪堡青年学者”“美国金属材料学会杰出科学家”等头衔加盟江苏科技大学,2025年7月更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殊荣。然而,这份看似完美的学术拼图在2025年9月出现裂痕。江苏科技大学收到举报称郭某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经调查确认其存在论文抄袭、数据造假、侵占科研经费等问题,随即解除聘用协议并报警。警方介入后,更多细节浮出水面:郭某涉嫌伪造留学经历、虚构国际合作成果,甚至利用虚假身份参与国家级项目评审。“他的简历就像精心设计的迷宫。”某高校材料学院教授匿名评价,“每个节点都卡在学术评价的关键位置,但细究起来漏洞百出。”例如,郭某宣称与德国纳米材料领域泰斗赫伯特·格莱特合作突破关键技术,但格莱特团队公开声明从未与其有过实质性合作;其主持的7项国家级项目中,有3项被证实存在经费挪用问题。
随着中国调查的深入,俄罗斯工程院成为第二个被卷入漩涡的机构。该院中国总部11月21日发布声明,承认正在核查郭某2025年当选外籍院士的相关材料。次日,总部进一步宣布:“审查期间暂停郭某院士资格,其信息已从官网移除。”
这场跨国审查暴露出国际学术荣誉评选的潜在风险。俄罗斯工程院官网显示,其外籍院士评选主要依据申请人提交的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等材料,但未建立严格的实地核查机制。郭某正是利用这一漏洞,通过拼凑论文、虚构合作等方式构建学术人设。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以“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身份与国内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涉案金额超千万元。
“这不仅是个人诚信问题,更是对国际学术共同体的挑衅。”清华大学学术伦理中心主任李明指出,“当虚假学者能够轻易跨越国界获取荣誉,说明我们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系统性漏洞。”
江苏科技大学在事件中的角色引发广泛质疑。该校科技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坦言:“郭某与国内许多科学家同名,当时他可能用了别人的成果,学校也是受害者。”这种辩解折射出高校人才引进的深层困境——在“抢人才”的激烈竞争中,部分机构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头衔光环等表面指标,忽视了实地考察、背景调查等基础环节。
数据显示,2020-2025年间,中国高校引进的“海归”学者中,有12%存在学术履历注水问题。某“双一流”高校人事处长透露:“有些海外学者拿着镀金简历回国,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验证其成果真实性。特别是疫情期间,跨国实地考察几乎停滞,给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第三方机构已形成“学术包装”产业链。记者暗访发现,某些中介公司明码标价提供“院士申请全包服务”,声称“40万元可获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提名”。虽然俄罗斯工程院中国中心否认授权此类活动,但郭某事件证明,灰色地带始终存在。
这场跨国学术丑闻为全球学术界敲响警钟。专家建议,应从三个层面构建防护网:技术赋能审查: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学术成果永久存证系统,确保论文、专利等成果可追溯、不可篡改。跨国联合惩戒:建立国际学术不端行为数据库,实现各国科研机构、期刊编辑部的信息共享,对造假者实施全球联合封杀。评价机制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头衔”的评价导向,建立以实际贡献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已宣布将“学术诚信”纳入教师考核一票否决项。
“学术荣誉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而是对真理探索的庄严承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的呼吁道出事件的核心本质。当郭某的院士头衔在俄罗斯工程院官网消失时,这场风暴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对个体的批判,更需深刻反思:如何守护学术殿堂的纯净,让每个荣誉都经得起真理的检验?此刻,镇江警方仍在调查郭某案件,俄罗斯工程院的审查结果尚未公布。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跨国学术地震已震动全球科研界,推动着学术诚信体系向更透明、更严谨的方向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