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敏洪道歉:老板们也在拼命努力
【俞敏洪道歉:老板们也在拼命努力】近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再次向全体员工发出全员信,就此前南极主题内部信引发的争议公开致歉。这封题为《让我们一起努力》的信件,不仅回应了员工对“老板南极旅游”的质疑,更以坦诚姿态剖析企业家与员工的关系本质,在社交媒体引发新一轮热议。11月16日,正值新东方32周年纪念日,身处南极的俞敏洪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信中以“冰雪中的坚守”为喻,描绘南极“浩瀚的洁白”与“翡翠般的冰山”,试图用自然界的生存哲学激励员工穿越行业寒冬。然而,这封充满诗意的信件却意外触发员工情绪反弹——有员工在企业邮箱留言“只觉得讽刺”,社交平台上更出现“老板在南极看企鹅,我们在工位当牛马”的调侃。争议焦点集中在两点:一是信中17次出现“我”与5次提及“南极”,却鲜少涉及员工现实压力;二是信件使用红色字体,被部分员工解读为“用员工血汗钱旅游的炫耀”。尽管俞敏洪在11月18日发布的南极视频中澄清,此次行程包含与自然教育专家奚志农探讨青少年探索教育项目,且乘坐的夏古号邮轮费用在20万至25万元区间,但舆论争议仍未平息。在23日的全员信中,俞敏洪以三个层面展开深度回应:1. 符号误读:红色字体与南极叙事的本意。“老一代人红色基因很深,红色代表喜庆欢庆,绝无他意。”俞敏洪首先就信件视觉符号引发的误解致歉。他坦言,选择南极作为叙事背景,是希望用“企鹅抱团取暖”的生存智慧,传递“危机中的凝聚力”,而非炫耀个人经历。对于员工“无法共情”的反馈,他承认:“当老板身处远方谈论理想时,确实容易忽视近在咫尺的生存压力。”2. 角色辩证:老板与员工的双向选择。针对“用员工血汗钱旅游”的质疑,俞敏洪以数据还原企业家真实状态:“我熬夜的时间不比你少,只是工作内容不同。”他披露,新东方转型期间,自己需同时处理教育业务增速放缓、东方甄选商誉减值、文旅项目拓展等多重挑战,2025财年净利润骤降73.7%至710万美元的现实压力下,“老板们也在拼命努力,并承担更大风险”。
3. 行动承诺:从争议到共进的路径。为修复信任裂痕,俞敏洪提出三项具体措施:其一,明年冬天选拔10名基层员工与10名东方甄选会员免费赴南极考察;其二,设立内部吐槽专用邮箱,承诺48小时内回应员工诉求;其三,优化人才晋升通道,确保“努力与贡献被看见”。他特别强调:“新东方是一个自由来去的地方,我鼓励员工创业,也绝不用竞业协议限制发展。”
这场风波折射出更深层的代际价值观碰撞。社交媒体上,年轻员工对“苦难叙事”的抵触与企业家对“奋斗精神”的坚守形成鲜明对比。有网友评论:“我们不是反对老板休息,而是希望看到共情——比如承认南极旅行是奖励,而非用诗意比喻淡化阶级差异。”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俞敏洪的二次致歉展现了传统企业家向年轻职场文化靠拢的努力:“从‘家长式管理’到‘伙伴式对话’,从‘结果导向’到‘过程共情’,这场争议恰是组织转型的催化剂。”数据显示,新东方员工平均年龄已从2020年的38岁降至31岁,Z世代员工占比超45%,管理方式的代际适配迫在眉睫。
俞敏洪的道歉信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核心命题:在价值多元的时代,企业家精神如何与时俱进?信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表述,被解读为对传统“奉献叙事”的突破——既承认企业家追求自我实现的合理性,又强调企业与员工的共生关系。
这种转变在新东方转型中早有端倪:从东方甄选“知识带货”打破直播行业套路,到文旅项目“让世界装在心里”的愿景,俞敏洪始终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间寻找平衡点。此次风波后,他更明确提出:“好公司的标准,是让员工在成就企业时成就自己;好员工的标准,是在推动公司发展中实现成长。”
当俞敏洪在南极的冰川前拍摄视频时,新东方的员工们正在全球200多个城市的教学点备课、直播、策划文旅路线。这场争议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商业文明进阶的必经之路——企业家与员工的关系,不应是南极与出租屋的二元对立,而应是冰川与火焰的共生共荣:前者以冷静理性规划方向,后者以热情执着推动前行。正如俞敏洪在信末所写:“人生最好的关系,是互相成就。”当企业家放下“拯救者”的姿态,员工超越“打工者”的局限,或许我们终将理解:真正的航海精神,不在于征服哪片海域,而在于让所有船员相信,风浪过后,终将抵达共同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