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生剪发被收费1万 理发店:明码标价
【男生剪发被收费1万 理发店:明码标价】11月15日,湖北武汉在校大学生樊同学在某理发店遭遇“天价剪发”事件,引发全网热议。原本仅想烫发剪发的他,在店员“连环诱导”下完成七个项目,最终支付一万元费用。尽管店方坚称“所有项目明码标价”,但消费者质疑声浪持续发酵,暴露出美容美发行业定价乱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深层矛盾。据樊同学描述,他进入理发店时明确表示只需烫发剪发,但店员以“头发毛躁需护理”“造型更立体”等理由,陆续推荐头皮检测、发质修复、高端烫染等项目。当部分项目进行到一半时,店员以“半成品影响效果”为由,迫使樊同学继续完成后续服务。最终,原本预算300元的消费,因叠加七个项目飙升至一万元。店方则回应称,所有项目均通过价目表公示,且“消费者自愿选择”。但樊同学指出,店内价目表仅标注单项价格,未明确说明组合项目的叠加规则,店员也未提前告知总费用。更令人质疑的是,部分项目如“头皮抗衰护理”“纳米分子修复”等名称模糊,消费者难以判断实际价值。根据《价格法》第十三条,经营者需“明码标价”,但“明码”仅是基础要求,价格合理性同样受法律约束。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刘波律师分析,若商家存在以下行为,可能涉嫌违法:诱导消费:通过“半成品胁迫”迫使消费者接受后续服务,涉嫌侵犯选择权;价格欺诈:以模糊项目名称、夸大效果等方式误导消费,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超范围经营:若部分项目涉及医疗美容范畴,需取得相应资质,否则涉嫌非法行医。类似案例早有先例。2022年,杭州外卖小哥崔新宇因“10元剪发”广告进店,最终被诱导消费1.03万元。商家虽标注“纳米离子烫1870元”“面部护理8000元”,但通过“免费体验”“充值优惠”等话术模糊总价,最终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利用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权益”。
美容美发行业“天价消费”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门店通过以下手段制造价格陷阱:项目拆分:将简单服务拆解为多个子项目,如“洗发”拆分为“头皮清洁”“发丝护理”“香氛舒缓”等,每项单独收费;概念炒作:以“生物科技”“纳米技术”等术语包装普通产品,抬高溢价空间;情感绑架:以“为你好”“专业建议”等话术施压,削弱消费者判断力。
某连锁理发品牌前员工透露:“店员提成与项目单价挂钩,推荐高价套餐是行业潜规则。有些门店甚至要求员工每月完成数万元充值任务,否则扣减底薪。”这种“销售导向”模式,导致消费者极易陷入被动消费。
面对商家的话术攻势,消费者往往处于劣势。樊同学坦言:“当时头发做到一半,店员说‘现在停止会影响效果’,我实在不好意思拒绝。”这种“沉没成本陷阱”,加上对专业术语的陌生,使得消费者难以理性决策。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商家利用“明码标价”作为免责盾牌。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明码标价不等于合理定价,更不意味着商家可以逃避责任。若价格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诱导消费,监管部门仍可介入调查。”
多方共治守护消费安全。监管层面:加强价格巡查,对频繁被投诉的商家建立“黑名单”制度;严查无资质经营医疗美容项目行为。行业自律:推动建立美容美发服务标准,明确项目定义与定价规则,禁止模糊表述。消费者教育:通过短视频、社区宣传等方式普及消费知识,例如“进店先问总价”“拒绝半成品胁迫”等实用技巧。技术赋能:推广电子价目表系统,要求商家在服务前生成电子清单,由消费者扫码确认,避免口头误导。
从杭州外卖小哥到武汉大学生,天价剪发事件折射出部分商家对商业伦理的背离。当“明码标价”沦为价格欺诈的遮羞布,当“专业建议”异化为销售话术,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终将消耗殆尽。真正的市场自由,从来不是商家单方面的定价权,而是消费者在充分知情下的自主选择。唯有回归服务本质,以诚信经营赢得口碑,才能让“美丽经济”真正绽放光彩。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可以为技术付费,但绝不为套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