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人吃野生菌中毒3死2伤:1天吃两次
【5人吃野生菌中毒3死2伤:1天吃两次】11月15日,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亮岩镇太极村发生一起5人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导致3人死亡、2人受伤。据死者亲属透露,误食的条盖盔孢伞,其外形与金针菇极为相似,常生长于房屋周边的杂草堆中。15日中午,有人首次食用后并未察觉异常,然而当晚再次食用时,众人便陆续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紧急送医后,仍未能挽回3条鲜活的生命。这起惨痛事件,再次为我们敲响了食用野生菌的警钟:野生菌虽鲜美诱人,但潜藏的风险却如影随形,食用时务必慎之又慎。据死者亲属描述,致人中毒的“条盖盔孢伞”,外观酷似金针菇,生长在房屋附近的杂草堆里。首次食用时,人们并未意识到其潜在的危险。然而,危险正悄然酝酿。条盖盔孢伞属于剧毒菌类,误食后将引发肝损坏型中毒症状。其潜伏期长达8至24小时,初期表现为急性胃肠炎,随后迅速恶化,出现急性肝萎缩、肝昏迷、消化道出血、脑水肿等严重症状,死亡率高达50%。类似的食物中毒悲剧并非孤例。今年8月17日,贵州毕节的黄先生一家9口进山采摘野生菌,烹饪食用后集体中毒。他们误食的是黄盖鹅膏菌(别名黄罗伞),一种剧毒野生菌。中毒后,56岁的黄先生因食用量最大,病情最为严重,其谷草转氨酶指标飙升至1521,而正常范围仅为15至40。医生诊断为典型的急性肝损伤。黄先生的儿子懊悔不已:“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无论是父母在救治过程中承受的身体伤害,还是经济上的负担,都让人难以承受。实在难以分辨,就不要吃,去市场买大家常吃的菌子。”
在我国,毒蘑菇的威胁远超常人想象。《中国毒蘑菇新修订名录》显示,我国已知的有毒蘑菇种类已达660种,而可食用蘑菇仅有1000多种。毒蘑菇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西北地区相对较少,而云南、贵州、湖南等地则较为常见,这些地区的中毒事件也更为高发。令人担忧的是,民间流传着许多鉴别毒蘑菇的“伪科普”方法,这些方法并无科学依据。陈作红教授指出,例如在我国,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呈灰色,致命鹅膏则是纯白色,这与“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的常识相悖。
野生菌中毒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类似的悲剧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据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的数据,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多起野生菌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相当可观。以云南省为例,作为野生菌资源丰富的省份,每年因食用野生菌中毒的人数居高不下。2020年,云南省发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4起,中毒人数1057人,死亡14人;2021年,中毒事件虽有所下降,但仍达到200余起,中毒人数800多人,死亡数也有数人。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破碎和无尽的悲痛。
除了云南,其他省份也不乏野生菌中毒的案例。例如,2019年,四川某地一家几口在食用自采的野生菌后,全部出现中毒症状,其中两人因病情严重不治身亡;2022年,湖南某村民在山上采摘了一些看似普通的野生菌,食用后一家三口中毒入院,经过全力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这些案例无一不在警示我们,野生菌中毒的风险不容忽视,一旦误食有毒菌类,后果将不堪设想。
蘑菇中毒后的症状复杂多样,根据中毒作用的靶标器官,我国蘑菇中毒类型可分为八种,包括急性肝损害型、肾损伤型、神经精神型、胃肠炎型等。李海蛟研究员解释道:“虽然中毒造成的损害各不相同,但很多蘑菇中毒的初期症状都以胃肠道反应为主,误食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肝损害型蘑菇中毒尤为具有欺骗性。杨祝良研究员特别提醒:“以导致肝损伤的极毒鹅膏为例,食用后6至12小时内都不会有反应,之后会出现胃肠炎症状,但有些人可能不在意,在两三天里还有假愈期,仿佛恢复健康了,但四五天可能就爬不起来了。”此时,肝脏细胞已被严重损坏,救治将变得十分困难。
面对严峻的野生菌中毒风险,各级政府持续加强宣传防范。册亨县人民政府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提示:切勿随意采摘、出售、购买和食用自身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要避开霉变、幼小难辨识的品种。餐饮经营单位需严格把控野生菌采购关,严禁采购不熟悉的野生菌。烹饪加工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鉴于高海拔地区气压低,加工过程要20分钟以上,更不能凉拌生吃。专家们强调,避免中毒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随便采食野生蘑菇。杨祝良反复强调:“一定不能在路边的小摊小贩处购买蘑菇,许多蘑菇中毒案例正是源于这些小贩。”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误食仅六七十克新鲜剧毒鹅膏就可能丧命。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导致肝损伤的毒菇有一个致命的“假愈期”——食用后一两天的胃肠炎症状缓解,让人误以为好转,实际上肝损伤仍在持续,等发现时已难以救治。野生菌虽美,生命价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