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系误区
【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系误区】"今年是最冷的一年,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近期,这样的说法在社交媒体上不断传播,引发不少公众担忧。2025 年 11 月 21 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权威辟谣,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没有科学依据,是对气候概念的误解和滥用。科学辟谣平台专家强调,感觉寒冷与进入小冰河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凭局部地区短期降温无法推断全球气候状况,当前全球气温的长期趋势仍在上升。
2025 年 10 月底至 11 月初,我国多地确实经历了一次大范围降温过程。许多地区气温骤降,让人感觉 "一夜入冬",这种突如其来的寒冷体验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网络传言随后开始蔓延,声称 "今年是最冷的一年",并进一步推断 "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这些说法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值得注意的是,2025 年尚未结束,全年气温数据还没有完整统计。科学辟谣平台指出,现有气象数据并不支持 "今年是近年来最冷一年" 的结论。气候科学家解释,季节转换过程中的温度波动是正常现象,而公众在感受到明显降温时,容易产生 "最冷" 的直观感受,却忽略了长期气候数据。
面对 "小冰河期" 的说法,科学家们给出了明确解释 —— 这是对气候概念的误用。小冰河期是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的全球性低温阶段,其形成据推断是太阳活动、火山喷发等多种因素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间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长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与短期内感受到的寒冷天气完全不在一个时间尺度上。
历史上真实的小冰河期大约发生在公元 1300 年至 1850 年之间,其特征是全球范围内持续数百年的气温偏低,而非单个寒冷季节或年份。科学辟谣平台特别强调,当前的全球气温长期趋势仍在上升,短暂的凉爽天气并不能扭转这一大背景。将入秋后一时的低温现象直接等同于 "小冰河期" 的到来,是完全缺乏科学依据的。
"感觉冷" 和 "进入小冰河期" 之间的混淆,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天气与气候概念的基本误解。天气指的是短时间内的气象状况,如某一天的降温、降水或刮风;而气候则是指长时期内天气状态的统计规律,通常要看30 年或更长时间的平均特征。
科学辟谣平台解释说,从科学角度看,仅凭局部地区短期内降温,无法推断全年或全球的气候状况。这正是天气与气候的重要区别。专家进一步指出,科学认识气候必须基于长期、系统的观测数据,而非个人的体感或短期的天气事件。个人的寒冷体验可能真实,但不能代表全球气候的长期趋势。
面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 2025 年 11 月 21 日发布了官方辟谣信息。该平台由多家权威机构共同运作,旨在澄清网络谣言,传播科学知识。此次针对 "小冰河期" 谣言的辟谣,是其在气候领域的最新努力。
除了专门针对 "小冰河期" 的辟谣外,平台同日还澄清了 "四川乐山五通桥煤矿发生事故"、"有人在其承包的菊花地随意采摘" 等其他网络谣言,体现了其在多方面维护网络信息清朗的努力。科学辟谣微信公众号等专业平台也参与了此次科普行动,从专业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短期降温不能预示长期气候趋势。
与此同时,各地警方也在加强打击网络谣言的行动。安徽淮北警方近日通报了 4 起网络造谣典型案例,显示了官方维护网络信息真实的决心。这些案例包括造谣 "淮北已经迎来今年的第一场大雪" 博眼球、伪造 "玉米补贴" 虚假信息、虚构 "政府通知举报电鱼奖励 5000 元" 以及编造 "父母被打、本人被拘" 虚假剧情。
警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造谣者分别作出了行政处罚或行政训诫。这些行动是公安部 "净网 2025" 专项行动的一部分,旨在守护清朗网络环境。
对于如何科学理解气候趋势,专家提出了明确建议。首先要区分天气体验与气候数据—— 个人的温度感受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气候趋势需要查看长期、大范围的数据记录。其次要关注权威信源—— 获取气候信息应当优先选择气象部门、科研机构发布的权威数据,而非社交媒体上的个人感受或传言。最后要建立长期视角—— 气候是复杂的系统,其变化往往以数十年甚至百年为单位,不能根据短期现象做出仓促判断。
科学辟谣平台总结道:"总之,将入秋后一时的低温现象,直接等同于 ' 最冷年 ' 甚至 ' 小冰河期 ' 的到来,是缺乏依据的。"
每当季节转换时的天气波动,总会引发各种关于气候极端化的猜测。从 "最冷一年" 到 "小冰河期",这些说法反映的是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却也凸显了科学素养的不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正如辟谣平台所提示的:科学认识气候需要基于长期、系统的观测数据,而非个人的体感或短期的天气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