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孩被母亲男友多次强奸 男子获刑
【女孩被母亲男友多次强奸 男子获刑】2025 年 11 月 21 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则反家暴典型案例,揭露了一起令人心痛的案件:自 2021 年起与王某同居的任某,多次强奸、猥亵王某当时年仅 12 岁的女儿王小某。而最令人震惊的是,案件审理过程中,王某为了维系重组家庭,竟对女儿进行不当干预,要求她推翻之前的指控。这起由最高人民法院精选发布的案例,旨在明确:对于性侵幼女案件,即使被害人陈述前后不一致,法院也应结合全案证据审查判断,尤其要注意审查被害人是否受到不当干预。
案件背后的时间线,勾勒出一段从希望到绝望的童年经历。2021 年左右,任某开始与王小某的母亲王某同居生活,对于时年约 9 岁的王小某而言,这或许曾带来过对完整家庭的期待。然而,这种期待很快被现实的残酷所打破。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任某利用共同生活的便利,多次对王小某实施猥亵与强奸,将一个本应安全的家变成了犯罪的温床。这种长期、多次的侵害,对未成年受害人造成的心理创伤往往是不可逆的。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案例说明中指出的,此类案件中的施暴人往往利用其特殊身份和优势地位实施犯罪。
转机出现在2024 年 5 月。再也无法忍受侵害的王小某,终于向自己的舅母吐露了实情,讲述了被任某猥亵和强奸的痛苦经历。孩子的舅舅和舅母听到这一消息后,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向警方报案,展现了家庭成员在保护儿童方面的关键作用。2024 年 5 月 19 日,王小某先后两次接受侦查机关询问,清晰陈述了遭受性侵害的具体过程和细节。这些陈述内容与她的年龄和智力情况相符,而且包含了非亲历不可知的细节,具有高度的可信度。然而,事情随后发生了令人意外的转折。
在王小某两次明确指证后,2024 年 7 月 2 日,事情发生了令人痛心的转折。在与母亲王某谈话后,王小某接受侦查机关第三次询问时,突然推翻了前两次的所有陈述,否认被任某性侵害,称自己之前是在 "撒谎",理由是想让任某和母亲分开。这一突变引起了司法机关的警惕。经查,王小某改变陈述的原因正是其母亲王某 "出于继续维系重组家庭的目的,对王小某进行不当干预所致"。与此同时,任某自始至终否认所有猥亵及强奸指控。
面对被害人前后矛盾的陈述和被告人的全面否认,法院展现了精细的证据分析能力。法院审查发现,王小某前两次陈述描述详细,内容符合其年龄和认知特点,且包含了只有亲历者才能知晓的细节,能够排除指证、诱证的可能性。相比之下,第三次陈述的推翻明显源于外部干预。法院在裁判中明确指出,对王小某的前两次陈述予以采信,对第三次陈述不予采信。此外,王小某的舅舅、舅母、姥姥等证人的证言也佐证了孩子的说法。任某与王小某手机及双方聊天记录中的不正常内容及隐私照片,进一步巩固了证据链条。
法院的判决体现了对性侵幼女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任某明知王小某为未满十四周岁的幼女,仍多次对其实施奸淫与猥亵,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猥亵儿童罪。法院认为,任某与王小某及其母亲共同生活多年,与王小某具有共同生活关系且事实上负有照护职责,应认定为负有特殊职责人员。这一身份的认定,成为从重处罚的关键因素。最终,任某因犯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犯猥亵儿童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十五年。
本案的判决结果,传递出多个重要警示。首先,明确了与未成年人具有共同生活关系的人员即视为 "负有特殊职责人员",其性侵儿童的行为将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其次,揭示了在一些重组家庭中,监护人为维系亲密关系而忽视对子女保护的问题。本案中,王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监护失职。值得一提的是,二审法院在宣判后,特别向被害人监护人进行了家庭教育指导,以防止监护失职再次发生。这一举措,体现了司法机关在案件审理之外,对未成年人长期保护的责任感。
任某的十五年刑期,是对一名性侵幼女犯罪者的惩罚,更是法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坚定宣言。当王小某的母亲选择维护同居男友而非保护女儿时,司法成为了孩子最后的庇护所。
这起案例警示所有监护人:保护孩子,是法律赋予你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它也鼓舞那些身处困境的孩子们:即使最亲近的人辜负了你,法律仍会为你声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