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买3.9元编程课被劝分期付3198元
【老人买3.9元编程课被劝分期付3198元】“3.9元体验课,让孩子赢在AI时代!”2025年11月,一则短视频广告精准击中北京退休教师王阿姨的焦虑——孙子即将幼升小,她刷到某少儿编程机构直播,主播宣称“幼儿园学编程能开发逻辑思维,小学阶段拿白名单赛事证书可直升重点初中”。老人当即支付3.9元购买体验课,却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课程顾问每天3通电话轰炸,以“名额有限”“限时优惠”为由诱导其用花呗分期支付3198元年费课程包,甚至手把手教老人操作分期流程。三个月后,孙子因无法理解图形化编程中的“循环结构”哭闹退课,王阿姨要求退款时,机构却以“已上满10节课”为由扣除2000元违约金。这并非孤例。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少儿编程相关投诉量达1623条,其中“诱导分期”“虚假宣传”“退费难”占比超70%。当教育焦虑与资本贪婪碰撞,少儿编程市场正沦为一场以孩子未来为赌注的狂欢。“编程能直接保送清华北大!”核桃编程客服在直播中的承诺,揭开了行业虚假宣传的冰山一角。新京报调查发现,包括有道小图灵、西瓜创客在内的多家机构,均将“白名单赛事获奖可助力升学”作为核心卖点。核桃编程客服甚至向家长展示“成功案例”:北京某学生凭借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AILD)一等奖,通过“点招”进入人大附中。
但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关于规范面向中小学生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意见》明确规定:“不得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结果与大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北京市教委更在2025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中重申:“严禁以各类竞赛证书、培训成绩作为招生依据。”事实上,所谓“白名单赛事”的含金量也存疑——2025年9月公布的最新名单中,47项竞赛中仅12项与编程直接相关,且教育部强调“竞赛结果不得作为高考加分项目”。
更讽刺的是,部分机构推荐的赛事根本不在白名单之列。江苏家长李女士花费2000元为孩子报名YCL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却发现该赛事需缴纳300元/人次的报名费,而教育部明确要求白名单赛事“坚持零收费公益性原则”。当她要求机构退费时,对方却以“合同未约定赛事类型”为由拒绝。
“幼儿园大班就能学编程,学不会说明思维能力差!”西瓜创客客服的推销话术,折射出行业对低龄化市场的疯狂追逐。尽管中国计算机学会2025年明确规定“信息学奥赛谢绝12周岁以下儿童参赛”,但核桃编程仍向5岁儿童推销图形化编程课程,并宣称“Scratch积木式编程可培养逻辑思维”。
北京市少年宫科技教育专家赵川龙指出:“6岁以下儿童缺乏抽象思维和数学基础,过早接触编程可能引发认知冲突。”他援引脑科学研究称,儿童前额叶皮层(负责逻辑推理)到12岁才基本发育成熟,“强制低龄儿童学习编程,如同让幼儿园孩子解微积分,只会抑制创造力”。
这种焦虑营销正制造群体性教育恐慌。河北家长郭先生的母亲在观看某机构直播后,用花呗分期为孙子购买3198元课程,理由是“邻居家孩子都在学”。而中国计算机学会数据显示,2025年CSP-J/S(信息学奥赛入门组)参赛者中,12岁以下儿童占比不足5%,且绝大多数未通过初赛。
“3.9元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这句广告语背后,是机构精心设计的“漏斗模型”营销策略。记者暗访发现,某头部机构将获客成本压缩至8元/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投放3.9元体验课广告,筛选出有支付意愿的家长;再通过每天3-5通电话轰炸,以“限时优惠”“名额紧张”等话术诱导购买3198元年费课程包;若家长犹豫,则推荐“12期免息分期”,将实际年化利率高达15%的金融产品包装成“教育投资”。云南家长倪女士的遭遇更具代表性:她支付9999元购买“课程大礼包”后,机构首先推荐五年级孩子学习C++,一个月后因难度过高转Python,两个月后再次放弃。当她要求退还剩余8000元课时费时,机构却以“合同约定‘已上课程按原价扣除’”为由,仅同意退还3301元。而教育部等13部门2022年明确规定:“非学科类培训不得一次性收取超3个月费用,且金额不得超5000元。”
少儿编程乱象的蔓延,暴露出监管体系的滞后与缺位。目前,该行业涉及教育、市场监管、网信、金融等多个部门,存在“九龙治水”的困境。部分机构仅具备“科技类培训”资质,却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直播营销话术、课程难度设置等缺乏统一标准;分期付款产品未充分提示风险,老人群体成重灾区;跨地域线上授课导致投诉处理效率低下。2025年10月,北京市教委联合市场监管局开展专项整治,核查32家少儿编程机构资质,责令12家整改虚假宣传问题。但专家指出,需建立全国统一的监管平台,对机构资质、课程大纲、师资力量进行动态公示,并畅通“一键投诉”渠道。
2025年11月,中国计算机学会发布《青少年编程教育规范》,明确要求机构不得使用“保送”“升学”等话术宣传。这场由资本导演的教育狂欢,终将回归理性——当潮水退去,唯有真正尊重教育规律者,方能行稳致远。
教育不是资本的游戏,孩子的未来更不该成为收割的韭菜。当3.9元的体验课变成3198元的分期陷阱,当“逻辑思维训练”沦为焦虑制造机,我们更需要警惕:在技术狂奔的时代,如何守护教育的初心?答案或许藏在每个家长的选择里——少一分投机,多一分理性,让编程真正成为孩子探索世界的钥匙,而非束缚成长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