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馆介入百名中国人在德食物中毒事件
【领馆介入百名中国人在德食物中毒事件】11月20日,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证实,17日赴德国参加杜塞尔多夫国际医疗器械设备展的百余名中国参展人员集体出现食物中毒症状。这场因中餐馆团餐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暴露出海外中餐供应链的潜在风险,更折射出跨国展会中食品安全保障的薄弱环节。11月17日,全球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展——杜塞尔多夫国际医疗器械设备展在德国开幕。1300余家中国参展企业携人工智能医疗设备、手术机器人等创新产品亮相,参展规模创历史新高。然而,展会首日中午,由地接公司安排的“兄弟烤吧”中餐馆提供的20欧元(约合人民币164元)盒饭,却成为这场科技盛会的“隐形杀手”。江苏参展商小罗(化名)回忆,当日午餐后数小时,他开始出现剧烈腹痛,一晚上腹泻达40余次,甚至出现便血症状。更令人震惊的是,与他同团的30余名参展商均出现类似症状,部分人员被紧急送医。据总领馆初步统计,受影响人数超过100人,至少4人需住院治疗,所幸未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当时盒饭里的猪肉明显发酸发臭,但大家都以为是个人肠胃问题。”另一位参展商在社交媒体上透露,直到发现整个展馆的中国团队都在寻找止泻药,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参展商拍摄的现场照片显示,某展位垃圾桶内堆满未食用的盒饭,包装上“兄弟烤吧”的标识清晰可见。面对舆论压力,“兄弟烤吧”于11月19日在社交媒体发布致歉声明,承认“因肉品解冻和煮制时间不足导致食物中毒”。该餐馆解释称,当日为准备500余份团餐,将提前切配的冷冻猪肉直接使用,未充分解冻和煮熟。声明强调食材均来自正规渠道,但未提及具体赔偿方案。
然而,这份避重就轻的声明反而激化矛盾。多名受害者指出,盒饭中的肉类存在明显变质特征:“肉质黏腻,散发腐臭味,绝非单纯未煮熟能解释。”更有参展商质疑,20欧元的高价团餐竟使用冷冻备料,涉嫌以次充好。
德国当地食品安全局已介入调查,重点核查餐馆的食材采购记录、储存条件及加工流程。总领馆领事侨务处工作人员表示,已要求涉事餐馆提供完整供应链证明,并敦促其承担医疗费用、退还餐费及补偿损失。
事件发生后,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馆启动紧急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受害者:通过各参展团领队掌握病情动态,为重症人员协调德语翻译和医疗资源;约谈涉事商家:要求餐馆立即停业整改,公开食材检测报告,并派员赴医院慰问受害者;推动行业自律:联合德国中餐协会,在北威州开展中餐业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建立参展商黑名单制度。
总领馆还通过官网发布安全提醒,建议中国公民在德期间选择有卫生评级标识的餐馆,避免食用生冷及来源不明的肉类制品。领事保护电话和电子邮箱同步开通,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及时响应。
这并非中国参展团首次遭遇海外食品安全危机。2023年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某中企团餐曾因沙门氏菌超标导致集体腹泻;2024年汉诺威工业展上,过期调味料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样引发关注。频繁发生的安全事故,暴露出三大漏洞:地接公司资质审核缺位:部分地接为压缩成本,选择卫生条件不达标的餐馆合作,甚至存在利益输送;跨国供应链监管空白:冷冻食材的跨国运输、储存和解冻流程缺乏统一标准,易滋生细菌;应急预案响应迟缓:多数参展企业未制定食品安全应急预案,事故发生后往往陷入被动。
“这次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国际合作部副主任夏天指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必须建立覆盖参展全流程的安全管理体系,“从餐馆选择、食材检测到应急救治,每个环节都要有硬约束”。
尽管遭遇突发危机,中国参展企业仍以专业态度完成展会任务。在杜塞尔多夫会展中心,多家企业展台前人头攒动,智能手术机器人、AI辅助诊断系统等创新产品吸引国际买家驻足。某企业负责人表示:“食物中毒不会影响我们展示中国医疗科技的决心,但希望类似事件能推动海外参展保障体系的完善。”
目前大部分受害者症状已缓解,总领馆工作组仍在跟进调查进展。这起事件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更成为推动海外参展安全标准升级的转折点。当中国科技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时,守护好每一位建设者的健康,正是“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从实验室到国际展会,中国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但唯有筑牢安全底线,才能让每一次海外征程都走得更稳、更远。期待这起事件能成为完善跨国参展保障机制的契机,让中国智慧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