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80后”刘若川当选院士
【北大“80后”刘若川当选院士】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同步公布新当选院士名单,144位科学家荣膺两院院士称号。在这份承载着国家科技荣誉的榜单中,一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44岁的刘若川教授,以“80后”的年龄刷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最年轻当选纪录,成为本年度科技界最耀眼的“破壁者”。刘若川的学术轨迹,堪称一部中国数学人才培养的“教科书”。1980年5月生于辽宁的他,自幼展现出对数字的敏锐感知。小学时,他常为一道数学题反复推敲数日,甚至将解题过程写成“数学日记”。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让他在1995年斩获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提前叩开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大门。在北大,刘若川创造了“5年完成本硕连读”的纪录。2002年本科毕业时,他已修完数学系所有核心课程,并提前进入硕士阶段研究。2004年硕士毕业后,他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算术几何领域泰斗级学者。2008年,他以一篇关于p进霍奇理论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篇论文后来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2012年,刘若川放弃海外教职,回到北大任教。从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到数学科学学院,他逐步成长为学科带头人。2017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9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斩获中国数学界最高奖“陈省身数学奖”;2024年更是同时摘得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与国际数学联盟联合颁发的“拉马努金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这一连串荣誉背后,是他每日工作14小时的坚持,以及“把数学当风景欣赏”的纯粹热爱。
刘若川的研究领域——算术几何与代数数论,被数学界称为“抽象之巅”。其中,他深耕的p进霍奇理论更是当代数学最前沿的“无人区”。这一理论试图用p进数(一种特殊的数系)描述代数簇的几何结构,其难度堪比“用显微镜观察宇宙”。
“传统霍奇理论像用自然光观察物体,而p进霍奇理论则是用紫外线或红外线,能看到肉眼不可见的细节。”刘若川曾这样解释。2015年,他带领团队攻克了p进自守形式的黎曼-希尔伯特对应难题,这一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自韦伊猜想证明以来,算术几何领域最重要的突破之一”。2020年,他凭借“p进霍奇理论及其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成为该领域首位以独立研究者身份获此殊荣的学者。
他的研究不仅推动数学理论发展,更在密码学、量子计算等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2023年,他参与设计的p进编码方案被国际密码学会议采纳,为后量子时代的信息安全提供了新思路。正如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评审委员会所言:“刘若川的工作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他的当选实至名归。”
刘若川的当选,打破了中国科学院院士“60岁门槛”的隐性规则。数据显示,2025年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6.3岁,60岁以下者占比67.1%,而44岁的刘若川比这一数据年轻12岁。这种“逆龄生长”的学术成就,引发科学界对“年龄与创造力关系”的深刻反思。
“数学是年轻人的游戏。”刘若川常引用这句话自勉。他办公室的黑板上,至今保留着读博时推导的公式;他的手机里,存着20年前未解的数学猜想。“科学突破需要‘念念不忘’的劲头,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突然摸到开关,灯光亮起的瞬间,所有困惑都烟消云散。”这种“少年心气”,让他在40岁后仍保持每年发表3篇顶级期刊论文的产出效率。
他的团队中,不乏“90后”“00后”的身影。他鼓励年轻人“敢想敢闯”:“不要被现有理论束缚,数学的美在于它的无限可能。”这种代际传承,让北大数学科学学院成为全球青年数学家向往的“圣地”。
刘若川的当选,是中国数学界集体崛起的缩影。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中,北京大学共有6人入选,其中数学领域占3席。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数学家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显著提升:2024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中国学者受邀作45分钟报告的人数创历史新高;2025年菲尔兹奖(数学界“诺贝尔奖”)候选人中,中国学者占比达15%。
“中国数学正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中国数学会理事长田刚院士评价道。刘若川的成就,正是这种转变的生动注脚。他的研究被写入国际权威教材,他的团队与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保持紧密合作,中国数学的声音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学术舞台中央。
站在院士增选的聚光灯下,刘若川依然保持着学者特有的谦逊。他引用数学家阿蒂亚的话:“数学是永恒的,而数学家只是它的过客。”对于这位44岁的“过客”而言,当选院士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他的故事,为所有追逐科学梦想的人注入信心:无论年龄几何,只要保持热爱与专注,就能在人类认知的边界上刻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当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号角吹响,正需要更多像刘若川这样的“破壁者”,以“少年心气”攀登科学高峰,让中国智慧照亮世界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