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在树洞作画后被城管责令涂掉
【画家在树洞作画后被城管责令涂掉】11月20日,山西一名画家在运城市中心街边树洞上作画,一天后被城管责令涂掉,引发网民关注。当事画家称,11月19日,在运城街边树洞画了五六幅画,之后城管要求涂掉“得申请报备”。当事画家称,在街边树洞作画的初衷源自大同,因为给树洞小小的美化正好填补了树的缺陷。运城市城管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回应称,“私人不可以在街上乱涂乱画,影响市容”。画家透露,此次创作的灵感源于大同古城的树洞彩绘实践。他发现,许多行道树因虫蛀或修剪留下大小不一的树洞,这些“伤口”不仅影响美观,更可能成为树木健康的隐患。“用丙烯颜料在树洞内绘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物形象,既能遮盖缺陷,又能为城市增添趣味。”李明展示的创作手稿显示,其画作均采用环保防水材料,且严格避开树皮活体组织,避免对树木造成二次伤害。这种“微更新”理念并非孤例。今年7月,苏州十全街的“狐狸树洞”曾引发全民打卡热潮。游客在封堵树洞的水泥面上绘制卡通狐狸,执法人员现场研判后决定“先完成再规范”,最终该作品成为街区文化地标。苏州市姑苏区城管部门负责人当时表示:“城市管理不是制造‘标准答案’,而是让规则与温度共存。”
面对舆论质疑,运城市城管综合执法队工作人员出示了《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第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城市建筑物、设施以及树木上涂写、刻画。”该条款明确将树洞纳入管理范畴。执法人员解释:“树洞虽小,但位于主干道显眼位置,未经审批的涂画可能引发效仿,导致公共空间视觉秩序混乱。”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23年8月,郑州某桥洞因市民题写诗歌走红网络,但三个月后即被城管以“城市牛皮癣”为由涂抹清除。郑州市城管局当时回应:“市政设施不容随意涂画,即便内容积极向上,也需通过正规渠道申请。”两起事件折射出基层执法者的普遍困境——在“一刀切”的管理惯性下,艺术表达往往成为市容整治的牺牲品。
与运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太原迎泽公园的树洞画项目已持续三个月。一名职业画师在报备公园管理部门后,已完成30余幅树洞画创作。她根据树洞形态设计小松鼠、猫头鹰等卡通形象,作品不仅未遭投诉,反而成为亲子互动打卡点。“有小朋友送雪糕,游客递热水,这些温暖让我坚持下去。”刘宇的社交媒体账号下,数万条留言呼吁“将树洞画推广至全城”。
这种“先沟通后创作”的模式,为城市艺术介入提供了新思路。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透露,他们正探索“树洞画备案制”:艺术家提交创作方案后,由园林专家评估树木健康风险,城管部门审核视觉效果,通过后即可实施。“管理不是否定创新,而是建立有序的创作通道。”
事件发酵后,某平台发起“树洞画该不该保留”的投票,2.3万名网友参与讨论。其中68%支持“柔性执法,为艺术留白”,22%认为“所有公共涂画均应禁止”,10%建议“划定艺术创作专区”。网友的评论获得高赞:“市容整洁不等于冷漠单调,那些藏在树洞里的童趣,恰恰是钢筋水泥中最珍贵的温度。”
城市规划专家指出,国际上已有成熟案例可供借鉴。新加坡在组屋区设置“社区艺术墙”,柏林将废弃电话亭改造成微型画廊,东京允许商家在规定区域进行创意橱窗设计。“这些实践证明,城市美学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双向奔赴。”
运城市城管部门表示,正研究制定《城市小微空间艺术创作管理办法》,拟对树洞画、桥墩彩绘等行为明确规范:创作前需向属地城管部门提交方案,经园林、文旅部门联合评审后发放许可;作品内容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使用反光、荧光等影响交通安全的材料;创作方需签署维护承诺书,定期修复褪色或破损画面。“我们反对的是无序涂鸦,而非艺术本身。”运城市城管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强调。
当画家默默擦拭未干的画作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场风波会引发关于城市治理的全国性讨论。从运城的“责令涂改”到苏州的“柔性放行”,从郑州的“诗歌消失”到太原的“全民点赞”,这些案例揭示着一个真理:城市的美学进化,既需要规则的底线守护,更离不开对创新精神的包容滋养。正如十全街那幅狐狸树洞画旁的市民留言:“最好的城市不是没有瑕疵,而是懂得把瑕疵变成风景。”当城管手中的罚单化作审批表,当画家的笔触从树洞延伸至街角,我们终将见证,一座真正有温度的城市,永远为艺术留着那扇半开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