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21日电 团结香港基金20日发表新一份题为《以铁为脉 连通湾区: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研究报告(报告),建议构建机场联络线连接香港国际机场(香港机场)至国家高铁网络,将香港从地理末端转型为大湾区空铁联运核心节点,并透过整合关键都会区,强化港深“中环—前海”双核联动。
国家在“十四五”交通规划中将推进“空铁联运”列为核心目标之一,推动机场与铁路站之间实现基建设施共同规划和设施共享,打造无缝衔接的旅客体验。规划当中提出,到 2025 年,全国八成的国际和区域航空枢纽需要实现与轨道交通联通。为此,全国各航空枢纽不但在增建传统铁路连接,还在积极建造直达客运大楼的高铁。
大湾区也在积极响应这项国家战略,并提出建造广深第二高铁,预计于 2035 年前投入营运,以打造“轨道上的机场群”。届时,来往广州白云及深圳宝安机场之间的时间将缩短至约 40 分钟,从而重塑大湾区内的客流走向与航线布局。需要警惕的是,新的出行习惯与营运模式一旦建立,将根深蒂固并难以逆转。

报告指出,与新加坡、首尔、广州及深圳等区内航空枢纽相比,香港机场的客量优势早在疫情前已开始收窄,并在疫情后遭到反超(图 1)。因此“按兵不动”,寄望单靠三跑道系统(三跑)带来的跑道容量维持优势并不可取。在广深第二高铁落成后,三跑或无法充分发挥其运力潜力,难以说服公众此重大投资物尽其用,削弱香港在区域格局中的地位。
令人担忧的是,香港大部分市民和相关持份者对国家空铁联运规划,以及区内航空交通竞争格局并未充分了解。若香港仍然安于现状,而未积极融入大湾区空铁联运“朋友圈”,将面临逐步被边缘化的风险,令原本的国际航空枢纽逐渐沦为被区内交通及商务主流排除在外的孤岛。
报告建议延长即将上马、并预计于 2035 年通车的港深西部铁路,从规划中的深圳前海终点站延伸至深圳宝安机场,并将其香港终点站由洪水桥延伸至香港机场。报告强调,关键在于延伸段需同步推进,力争于 2035 年投入运作,从而尽量缩短与广深第二高铁通车的时间差,避免香港在区域连通性方面再“慢半拍”。
机场联络线经深圳宝安机场把香港机场连接国家高铁网络,将港深机场之间的行程压缩至约40分钟,与同样连接机场枢纽的上海市域机场线及未来广深第二高铁“看齐”,成为港深机场之间一条稳定、可预期、全天候运作的专属通道(图 2)。

报告透过深入分析,指出机场联络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其是香港响应国家“空铁联运”战略的关键举措。此举通过连接大湾区与全国铁路网络,将香港机场从地理末端转变为区域联运节点,不仅能避免香港在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更能借助大湾区及更广区域的庞大客源基础,为香港机场带来可持续的增长动力,巩固其国际航空枢纽地位。
透过站点的不同配置,例如在欣澳设站连接东涌线,机场联络线将构建往返机场的替代通道,大幅提升铁路网络的韧性。此举不仅能便利新界西居民快速抵达机场,更关键在于串联北部都会区、大屿山及维港都会区,实现三大战略区域的高效整合。此外,更可实现港深双城商业核心—中环与前海的快速对接,加速人才、资本与技术的双向流动。透过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深圳科技创新枢纽紧密结合,可助力内地企业拓展市场、走向国际,进一步提升香港在大湾区及国家发展格局中的独特功能与贡献。
团结香港基金总裁李正仪博士指出:“机场联络线是香港融入国家『空铁联运”战略的关键一步,其意义远超交通建设范畴。这条走廊将巩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完善本地铁路网络韧性,并推动港深“金融+科技”强强联手,是香港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避免被区域发展洪流边缘化的战略抉择。”
团结香港基金副总裁及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总监叶文祺先生表示:“时间是香港最大的挑战。若未能把握 2035 年广深第二高铁通车前的关键窗口,同步完成机场联络线,香港将面临被排除于湾区“轨道上的机场群”之外的风险。这不仅会导致三跑系统运力闲置,更可能使香港从区域枢纽沦为交通孤岛,动摇香港长远竞争力根基。”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先生指出:“机场联络线将从两方面在大湾区航空市场“把饼做大”,而非只在区内机场之间“分蛋糕”。首先是诱增客源,即透过服务改善及提升可达性,增加旅客出行意欲。其次是转机客源,即透过构建港深转机枢纽,留住原本可能经其他海外航空枢纽转机来往中国内地的旅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