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出差时抽中大奖 公司要求上交
【小伙出差时抽中大奖 公司要求上交】11月14日,上海某公司实习生小金(化名)在苏州参加英伟达路演活动时,抽中价值3000元的显卡,公司以"代表公司参加活动,出行费用由公司承担,显卡理应属于公司财产“要求上交,双方僵持,最后小金提交了离职申请。当时,入职仅三个月的实习生小金受公司委派,前往苏州参加英伟达主办的路演活动。活动现场,主办方为活跃气氛,面向观众推出集章抽奖活动——参与者需集齐9个展位印章方可参与,每人限领一张集章卡。小金在工作间隙领取卡片并完成集章,意外抽中一张价值约3000元的GeForce RTX 5060显卡。然而,这份幸运很快被打破。随行同事以“代表公司参会、费用由公司承担”为由,要求小金将显卡上交公司财务。小金拒绝后,公司高层介入,连续两天召开会议商讨此事,并多次约谈小金。尽管最终未强行没收显卡,但人事部门在沟通中暗示其“另谋高就”。11月19日晚,小金主动提交离职申请,结束了这场因奖品引发的职场风波。事件发酵后,网友几乎一边倒支持小金:“凭运气中的奖,凭什么充公?”“公司若主张所有权,需出示明确指派抽奖的文件。”法律界人士也普遍认为,奖品归属需以“是否履行职务行为”为判断标准。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唐泰律师指出,若抽奖活动面向个人观众、中奖具有偶然性,且员工未受公司明确指派参与,则奖品应归个人所有。
这一观点与过往判例一致。2017年,江苏某公司法定代表人委托员工代参加客户晚宴,员工抽中3000元奖金后被公司索要,法院以“抽奖属观众互动、无证据证明员工代表公司”为由驳回诉求;2025年,深圳某公司员工年会抽中11万元大奖,公司拒付剩余奖金,法院最终判决公司全额兑现。这些案例均表明,除非奖品是主办方明确赠予企业的“商务赠予”,或员工受公司指派参与抽奖,否则个人中奖权益受法律保护。
尽管法律层面清晰,但企业索要奖品的行为并非个例。某公司曾以“运气是公司给的”为由,要求员工上交年会抽中的黄金,甚至威胁开除;浙江宁波某公司年会发放彩票,员工中得608万元后,公司竟要求退还奖金平分。这些案例背后,暴露出部分企业将员工权益视为“可协商资源”的扭曲逻辑。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部分公司试图通过“奖品充公”降低活动成本,或以“集体利益”名义模糊权益边界。但这种做法不仅损害员工信任,更可能触犯法律。根据《民法典》,个人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的财产受法律保护,企业无权强行索要。若员工因此离职,企业还需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
小金的遭遇为职场人敲响警钟:面对权益受损,沉默妥协可能助长企业越界行为。律师建议,员工应保留抽奖规则、中奖凭证、沟通记录等证据,首先与企业理性沟通;若协商无果,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申请劳动仲裁。例如,2025年上海某女员工遭男同事偷拍后,公司要求其与偷拍者一同离职,该员工通过录音取证、申请仲裁,最终获得赔偿。
同时,企业也需反思:将员工权益视为“管理成本”而非“基本保障”,终将付出更高代价。数据显示,职场权益纠纷频发的企业,员工流失率平均高出行业均值30%。尊重法律边界、构建公平制度,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
这场风波的本质,是职场生态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当企业将员工视为创造利润的“工具”,便容易忽视其作为“人”的基本权益;而当员工被物化为“资源”,职场便沦为利益博弈的战场。
真正的职场进步,不应止于法律条文的完善,更需企业与员工共同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企业以制度保障权益,员工以专业回馈信任,双方在尊重与平等中实现共赢。正如小金在离职申请中写道:“我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但更珍视自己的劳动价值。”这份坚持,或许正是推动职场文明向前的微光。当奖品归属的争议尘埃落定,我们更需思考:如何让职场不再因“一张显卡”撕裂信任?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企业对法律的敬畏、对员工的尊重里。毕竟,一个连个人运气都要侵占的职场,终将失去人心;而一个守护每个个体尊严的职场,方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