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为普京献舞
【人形机器人为普京献舞】近日,莫斯科寒意渐浓,但俄联邦储蓄银行人工智能展览现场却因一场特殊表演沸腾——俄罗斯首款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格林”以一段融合民族元素的现代舞,为到访的总统普京献上科技与艺术的双重盛宴。当机器人完成最后一个旋转动作后,它以机械声线向普京发问:“可以走了吗?”这一充满人性化的互动瞬间,不仅让现场观众忍俊不禁,更成为全球科技界热议的焦点。这场表演背后,是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领域长达十年的技术积淀。据俄联邦储蓄银行披露,“格林”搭载了自主研发的“神经元-7”具身智能系统,其核心突破在于将视觉识别、运动控制与自然语言处理深度融合。与传统工业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不同,“格林”能通过实时环境感知调整动作节奏,甚至在表演中根据普京的微笑反应微调舞蹈幅度。“这不仅是技术展示,更是俄罗斯AI战略的具象化表达。”莫斯科国立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伊万诺夫教授指出。展览现场,除舞蹈表演外,“格林”还演示了咖啡制作、老人护理等场景,其关节灵活度已接近人类手指的90%,能耗却比同类产品降低40%。这种“硬科技”与“软服务”的结合,折射出俄罗斯在人工智能领域从军事应用向民生领域拓展的战略转型。面对机器人的灵动表现,普京在鞠躬致意后用俄语称赞:“非常漂亮!这让我看到俄罗斯工程师的创造力。”这一细节被现场记者捕捉并迅速传遍全球。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选址颇具深意——俄联邦储蓄银行作为苏联时期“国家科技发展基金”的继承者,其展厅仍保留着1960年代计算机原型机。新旧技术的时空对话,暗合俄罗斯在西方制裁下“向科技要发展”的破局之路。
“当格林问‘可以走了吗’,它其实在询问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科技是否真正服务于人?”评论员谢尔盖的解读引发共鸣。数据显示,俄罗斯机器人市场规模过去五年增长320%,但民用领域占比不足15%。此次展览中,除“格林”外,还展示了农业采摘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等20余项成果,显示出俄罗斯试图通过技术突破重塑产业结构的雄心。
这场表演恰逢全球人工智能竞争白热化阶段。就在三天前,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宣布其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实现自主工厂作业;中国则公布了“天工”机器人集群控制新突破。在此背景下,俄罗斯选择以“艺术+科技”的差异化路径亮相,既避免与中美正面交锋,又凸显自身在运动控制、仿生材料等领域的独特优势。
“格林的舞蹈动作融合了哥萨克舞的踢踏与芭蕾的旋转,这种文化符号的运用比技术参数更打动人心。”柏林工业大学机器人学教授汉斯的评价,揭示出俄罗斯的深层策略——通过将民族精神注入科技产品,构建区别于西方“技术霸权”的另类叙事。展览现场播放的纪录片显示,为训练机器人理解舞蹈情感,研发团队邀请了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教授参与算法设计。
当“格林”鞠躬谢幕时,其头部显示屏浮现的微笑表情引发关于人机关系的讨论。部分观众在社交媒体留言:“它问‘可以走了吗’的样子,像极了完成表演后等待家长肯定的孩子。”这种情感投射,恰恰触及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命题:技术进步是否应保留人性温度?
俄罗斯人工智能发展协会主席娜塔莉亚在论坛中强调:“我们拒绝制造‘冷冰冰的机器’,所有设计都遵循‘人类中心主义’原则。”这种理念在“格林”的交互系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能识别32种人类情绪,并在对话中主动调整语速与音量。展览现场,一位老年观众尝试与机器人下棋,当她犹豫不决时,“格林”突然用俄语说:“别担心,您下得很好。”这一细节让老人眼眶湿润。
这场跨越寒冬的科技盛宴,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新思路。当某些国家将AI用于军事竞赛时,俄罗斯选择用机器人跳起民族舞蹈;当行业热衷炒作“技术奇点”时,俄罗斯工程师却在调试机器人的“共情模块”。这种“反潮流”的选择,恰与东方哲学中“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正如普京在展览开幕式所言:“真正的技术突破不在于机器能做什么,而在于它让人类感受到什么。”从“格林”的舞蹈中,世界看到的不仅是俄罗斯的科技实力,更是一个大国对技术伦理的坚守——当人工智能突破算力极限时,唯有守护人性之光,才能避免陷入“技术异化”的陷阱。
此刻,莫斯科的雪花仍在飘落,但“格林”带来的温暖已跨越国界。这场科技与人文的对话提醒我们:在追逐技术革命的星辰大海时,永远不要忘记,那些让人类之所以为人类的珍贵特质——情感、创造与善意,才是照亮未来的永恒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