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外务省官员离开中国外交部
【日本外务省官员离开中国外交部】据报道,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昨天(17日)起访华。据日媒报道,在中国期间,他将围绕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涉台言论与中方进行磋商。18日,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与其会面。14时左右,金井正彰一行离开中国外交部。面对媒体提问,他并未给出任何表态。这与17日抵达北京时如出一辙,据现场视频显示,金井正彰走出机场大厅的那一刻,场面瞬间变得热闹非凡。机场大厅外早已被各路记者围得水泄不通,长枪短炮齐齐对准了他。这些记者来自不同的媒体机构,有国内权威媒体的资深记者,他们目光敏锐、提问犀利,试图从金井正彰的只言片语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也有国际媒体的记者,他们带着各自国家的视角和关切,想要了解日本此次派高官来京的真实意图。然而,面对记者们如潮水般涌来的提问,金井正彰却仿佛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始终一言不发。他表情严肃凝重,眼神谨慎警惕,脚步匆匆在工作人员护送下想穿过人群。记者追问其日本争议言论及中日关系问题,有的提高音量,有的紧随重复提问。金井正彰紧闭双唇、皱眉加快脚步,钻进车离去,留下失望又期待的记者。
2025年11月17日,日本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金井正彰抵达北京,开启为期数天的访问。此行核心议题围绕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涉台言论的澄清、中日关系修复及人员交流保障展开,但背后折射出中日战略互信的深层裂痕与亚太地缘格局的复杂博弈。金井正彰此访的直接导火索是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答辩中关于“台湾有事”的表态。她声称若台海冲突伴随“武力使用”,可能触发日本《自卫队法》中的“存亡危机事态”,进而行使集体自卫权。这一表述被中方视为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中国外交部、国防部、国务院台办迅速密集发声,强调“任何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都是痴心妄想”。
高市早苗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门徒”,她延续了日本右翼的强硬路线:主张修改和平宪法、提高防卫预算,甚至试图为“慰安妇”罪行翻案。其涉台表述与日本政坛长期存在的“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模糊战略形成共振,但此次直接关联武力干预,触碰了中方核心利益红线。中方随即采取多层级反制:7月25日,中国驻日使馆公使施泳紧急约见金井正彰,当面递交抗议照会;7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重申“一个中国”原则不可动摇;文旅部更发布旅游安全提示,警告在日中国公民加强防范。
中方对此次访问的回应体现“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统一。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明确传递底线——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任何挑战“一个中国”原则的言行都将遭到坚决反对。例如,中方强调日方必须恪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停止与“台独”势力勾连。另一方面,中方保持外交沟通渠道畅通。金井正彰此行将与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刘劲松举行会谈,这延续了2025年6月双方在名古屋举行的外交部亚洲司长机制性磋商的惯性,显示中方愿在平等基础上解决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对日本国内政治生态有清醒认知。高市早苗政府试图通过“求和”与“强硬”的双重表演平衡国内保守派与民意压力:既派遣金井正彰传递“避免影响人员交流”的缓和信号,又试图就中国驻大阪总领事在社交平台的争议言论施压中方。但中方明确指出,这种“两头占便宜”的逻辑在主权问题上无效——要么认错改正,要么接受关系冷冻。
金井正彰的访华行程设计暗含日方的策略考量。作为外务省亚洲大洋洲局局长,他既是日本对华政策的关键执行者,也承担着“危机灭火”的职能。其背景显示,这位1968年出生的庆应义塾大学经济学部毕业生,曾长期深耕对美、对华事务,历任驻美使馆一等秘书、中东非洲局企划干员、东北亚处处长等职,2025年6月刚与刘劲松在名古屋完成磋商。此次访华,他需完成双重任务:一是解释高市早苗的言论“未改变日方一贯立场”,二是试探中方在经贸、人文交流领域的底线。
日本国内对高市早苗的批评亦折射其外交困境。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直言“历届政府避免如此表态”,《朝日新闻》则担忧“涉台言论加剧中日对立”。经济层面,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持续攀升——2024年中国游客在日消费总额居各国之首,但近期安全事件频发导致中国游客锐减,日航、资生堂等企业股价应声下跌。野村综合研究所预测,若中国游客减少,日本GDP将损失0.36%,损失额达2.2万亿日元。这种经济利益与政治风险的权衡,使日本政府在“对华强硬”与“务实合作”间摇摆。
此次访问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路透社指出,中方选择“北京—东京同步交涉”既彰显主权立场,又避免事态失控影响区域稳定;《读卖新闻》则担忧中日关系恶化冲击RCEP框架下的区域经济合作。美国《纽约时报》分析认为,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投机行为,实质是试图在美中博弈中获取战略空间,但这种“模糊战略”可能适得其反——中国海空力量2025年以来穿越“台海中线”达287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3%,显示中方维护主权的决心。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历史认知与战略信任的重建。高市早苗的言论在战后80周年、台湾光复80周年的节点上,被中方视为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日本右翼势力长期否认殖民历史,高市早苗的表态暴露其战略意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为扩军修宪铺路。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与石破茂政府试图推动的中日关系“回暖”形成矛盾,凸显日本外交的内在撕裂。
金井正彰此访能否成为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取决于日方能否展现实质性诚意。中方已明确要求日方“纠正错误言行,防止类似事件重演”,而非仅靠外交辞令降温。若日本继续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上采取模糊策略,中日关系可能进一步陷入“冷冻期”,甚至影响亚太安全格局。反之,若日方能以实际行动回归一个中国原则,中日合作仍可在经贸、气候、非传统安全等领域释放潜力——毕竟,两国经济总量占全球20%,合作空间远大于对抗空间。正如王毅外长所言:“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找事;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终将撞得头破血流。”金井正彰的北京之行,不仅是一次危机管控的外交行动,更是对日本战略选择的一次检验。中日关系的未来,取决于双方能否在尊重历史、恪守原则的基础上,找到真正的共同利益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