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90后在闹熊灾的日本当全职猎人
【中国90后在闹熊灾的日本当全职猎人】11月的日本,一场前所未有的熊灾正在蔓延。根据日本环境省最新数据,今年4月至9月,全国熊出没事件达20792起,13人死亡,创下历史最严重纪录。在北海道的雪场、秋田的稻田、甚至东京近郊的住宅区,黑熊的踪迹频繁出现,迫使居民夜晚不敢开灯、超市停用自动门。而在这场危机中,一位中国90后青年道一,以大阪猎友会职业猎人的身份,成为舆论焦点——他不仅是第一个加入日本猎友会的外国人,更在熊灾最严峻的时刻,扛起了守护社区安全的重任。道一的故事始于2016年底。这位北京青年怀揣动画梦想赴日留学,却在语言不通的困境中误打误撞闯入猎友会总部。当时,他误将猎友会宣传片当作“娱乐项目”,在缴纳学费、学习半年动物习性、枪械构造和日本法律后,竟通过考试成为职业猎人。更戏剧性的是,作为第一个加入猎友会的外国人,他连报名手续都被前辈们“包办”,直到拿到工服和工号时,才意识到自己已从动画系学生转型为持枪猎人。“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道一用这句流行语形容自己的经历。他原本规划的人生是“按部就班读研、坐班”,但猎人生活的自由与挑战深深吸引了他。尽管初期因语言障碍误交“罚金”,甚至用超市买的鸡冒充猎物,但他逐渐适应了山林间的追踪、设陷阱和与熊正面交锋的惊险。如今,他既能熟练拆卸猎枪,也能在深夜独自巡逻,成为猎友会最年轻的“老猎人”。
日本熊灾的爆发并非偶然。道一指出,猎人行业正面临严重的人才断层:猎友会成员平均年龄超60岁,疫情期间20%的老猎人因感染新冠去世,而年轻人因“前期投入大、收入低”望而却步。据统计,日本猎人数量从五年前的4000人锐减至2000人,直接导致熊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少2000人,一年就多出1万只熊,加上繁殖,三年后数量翻倍”。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生态链的失衡。森林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大西尚树分析,气候变暖使山核桃、橡实等熊类食物产量增加,而林业开采却迫使动物向人类居住区迁移。道一亲眼见证了这一过程:工程车进山砍树时,小动物们率先逃离,熊因食物减少被迫下山,甚至出现“以吃人为目的”的攻击行为——今年7月,岩手县一名80岁女性被熊撕咬致死,现场惨状震惊全国。
面对危机,日本政府的应对措施却饱受争议。尽管各地政府发布悬赏令,但每头熊仅1万日元的奖励(约合500元人民币)难以吸引猎人;警察厅虽允许紧急开枪,但自卫队被要求用刺刀与熊“白刃战”的荒诞规定,暴露了法律僵化;更离谱的是,部分商家将熊患转化为商业机会,推出“100万日元吃熊掌、300万日元猎熊”的旅游套餐,将公共安全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更令人愤怒的是,部分日本舆论竟将责任推给中国,声称“中国人用熊胆入药导致熊患”。事实上,2024年日本媒体调查显示,华人获猎枪执照者不足两例,而日本本土猎人数量锐减才是主因。这种“甩锅”行为,不仅掩盖了政府治理失职,更折射出反华情绪的泛滥。
道一的故事,是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的奇妙交织。他曾在旅游公司兼职导游,因厌恶职场应酬而更爱山林间的自由;他包下山头打猎,计划开餐厅供应猎物,用“没有KPI”的生活对抗内卷;他目睹老猎人徒手装弹反杀野熊的壮举,也经历被熊追赶的生死瞬间。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熊灾是人祸,是政府管理失职、生态链断裂和老龄化社会的综合产物。”
如今,道一的名字频繁出现在日本媒体报道中。他的社交媒体账号下,既有日本网友的敬佩,也有中国同胞的调侃:“从动画师到猎人,这跨度比熊跳得还高。”但他更在意的是,自己的行动能否推动改变:“如果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关注猎人行业、反思生态政策,那这一切冒险就值得。”
日本熊灾的警钟,敲响的不仅是生态安全的危机,更是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永恒命题。当道一这样的年轻人跨越文化与职业的边界,用猎枪守护社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是一个社会在危机中的挣扎与觉醒。或许,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猎杀多少熊,而在于重建人与自然的信任——就像道一所说:“熊本来怕人,是人类的傲慢让它们学会了反击。”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博弈中,唯有放下偏见、直面责任,才能找到真正的共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