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元白胡椒粉配料表首位是大米
【5.8元白胡椒粉配料表首位是大米】11月16日,有人发帖质疑自己网购的白胡椒粉配料中排首位的居然是大米。在某电商平台上,记者找到了这一款白胡椒粉,包装显示净含量160克,售价仅为5.8元。记者注意到,这款产品的生产商位于南京市。在电商平台的评价区,不少买家吐槽这款产品“完全没有胡椒粉的味道”、“不是真的胡椒面”。而生产厂家则直言不讳地回应:正因为胡椒籽价格昂贵,他们才推出了这款“大米多”的调味料。17日,厂家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详细解释道,由于胡椒籽在市场上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导致纯白胡椒粉的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进而使得其市场售价也相对较高。为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降低产品价格,他们经过研发推出了这款名为“大米多”的调味料。“纯白胡椒粉,现在一瓶要卖到60多块钱,这个价格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确实偏高,市场销量并不理想。”生产商南京永丰调味品厂的工作人员如此坦言。价格差距之大,确实令人咋舌。记者在某线上平台查询发现,一款净含量为200克、配料仅为白胡椒粒的产品,售价高达29.9元。而引发广泛争议的这款“大米多”调味料,160克的包装仅售5.8元,两者价格相差近十倍。这巨大的价格差异背后,实则是原材料成本的本质区别。胡椒粒作为稀缺且昂贵的香料,其成本自然不菲;而大米作为日常主食,其成本则相对低廉许多。
针对消费者的疑问,厂家工作人员回应明确表示,这款白胡椒粉并非纯胡椒粉,而是白胡椒粉调味料,属于复合调味料的范畴,因此大米(作为配料之一)的含量会相对多一点。当被进一步问及大米在配料中的具体占比时,厂家工作人员坦言自己也不清楚具体的比例。但对于那些对产品不满意的消费者,厂家给出了直接且坦率的建议:“如果你觉得不好,你直接退了就行,可以在电商平台上点‘仅退款’。”这种坦然的态度,似乎暗示着厂家认为,以如此低廉的价格购买,消费者理应对产品的成分和性质有所预期和了解。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的包装上标注的产品名称是“白胡椒粉(非即食)”,而产品类型则明确为“固态复合调味料”。这种产品名称与实质内容之间的差异,引发了关于这是否涉嫌误导消费者的争议。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其他调味品领域也曾出现过。例如,在2025年,漯河市一家贸易公司就因其销售的“液体复合调味料”在包装上醒目标识为“老陈酷”,与知名的“老陈醋”名称高度相似,而被市场监管部门处以30万元的罚款。法院在相关判决中明确指出,即使商品名称未注册为商标,但如果通过长期使用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误导消费者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消费者选购调味品时,可掌握一些简单的辨别技巧。以食醋为例,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食醋产品标签上应标明总酸的含量。总酸含量是食醋产品的一种特征性指标,其含量越高说明食醋酸味越浓。选购白胡椒粉时,消费者应仔细查看配料表,确保主要成分是白胡椒粒而非其他填充物。同时,对价格明显低于市场水平的产品保持警惕,毕竟“一分价钱一分货”是市场规律。
白胡椒粉配料表中大米的出现,反映了调味品市场的一个侧面:在原材料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厂家通过开发替代成分来维持低价产品线。大米在食品加工中常作为填充剂或改良剂使用。研究显示,环糊精及麦芽精等可用于改善大米的外观和口感。类似地,陈米返鲜风味剂可使陈米有着新米同样的光泽、粘弹性及风味,让低品质米有着较高品质米的风味。
电商平台上,一位顾客在评价区写道:“几块钱好大一瓶,没注意看。不好吃也不能吃,太浪费了。”而厂家工作人员的建议简单直接——“直接退了”。5.8元的价格,买不到纯正的白胡椒粉,却买到了一个关于消费认知与市场现实的鲜活案例。在产品名称和配料表上,厂家或许还有更诚实的选择。
解决这场信任危机需要多方合力:监管部门应细化复合调味料命名规则,明确"胡椒粉"类产品的核心成分占比要求;电商平台需完善价格监测机制,对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的产品启动预警审查;消费者则要破除"价格迷信",学会通过配料表、执行标准等信息识别产品真伪。对于企业而言,真正的创新不应是配方上的偷工减料,而应聚焦于生产工艺改进和供应链优化。某头部企业通过建立胡椒种植基地,将原料成本降低30%的同时保证品质稳定,这种正向竞争模式值得借鉴。当市场回归价值本质,那些靠文字游戏和配方游戏生存的企业,终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中失去立足之地。
这袋5.8元的"白胡椒粉",恰似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消费升级时代的质量焦虑。当价格战不断击穿行业底线,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在追求性价比的道路上,究竟应该牺牲品质底线,还是应该构建更健康的市场生态?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国调味品行业究竟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