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岁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抑郁症
【35岁男子因朋友圈无人点赞患抑郁症】2025 年 11 月,江苏淮安 35 岁男子小张的经历引发全网热议。这位普通的办公室职员,因朋友圈动态缺少点赞评论、微信消息未及时回复,陷入严重的焦虑情绪,最终被诊断为抑郁症,不得不入院接受治疗。小张的病例中,有一个细节令人深思:他会反复回想白天同事的眼神,对微信回复速度过度敏感,甚至将朋友圈的互动情况视为情绪的 “晴雨表”。社交媒体最初的设计初衷,是打破时空限制,让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更便捷。但在实际使用中,它逐渐演变成了 “自我展示的舞台” 和 “价值评判的标尺”。
这种异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心理状态的 “虚拟化”。就像小张一样,许多人将虚拟空间中的反馈等同于现实中的自我价值,一旦在虚拟社交中受挫 —— 比如朋友圈无人点赞、消息未被及时回复,就会陷入自我怀疑和焦虑。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焦虑往往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影响正常的工作、人际关系,甚至引发躯体症状,如头晕、出汗、失眠等。
小张的案例中,医生指出其高敏感性格与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 父母管教严格、情感支持少,导致他从小就渴望获得肯定,对他人评价高度敏感。而社交媒体的出现,恰好为这种高敏感性格提供了 “数字放大镜”,将内心的脆弱和对认可的渴望无限放大。在传统的现实社交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多维的,除了语言和行为,还有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号,评价也更多元化。但在数字社交中,互动被简化为 “点赞”“评论”“转发” 等单一形式,评价也变得更直接、更片面。对于像小张这样从小缺乏情感支持、习惯通过他人评价确认自我价值的人来说,这种简化的互动模式更容易让他们陷入 “非黑即白” 的认知误区:点赞多就是 “被认可”,点赞少就是 “被否定”。
更关键的是,数字社交的 “可追溯性” 和 “公开性”,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一条朋友圈动态发出后,点赞和评论会被所有人看到,这种 “公开评价” 的压力,对于高敏感人群来说,远比现实中的私下评价更难承受。他们会反复琢磨 “为什么这个人没点赞”“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这种过度思考最终会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
小张的经历之所以能引发强烈的社会共鸣,在于它触碰到了数字社交时代下的 “集体心理困境”。在话题评论区,“仿佛看到了自己”“每次发朋友圈都会反复查看点赞数”“点赞少就会偷偷删掉动态” 等留言刷屏,这些真实的心声,揭示出朋友圈点赞焦虑并非个例,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群体性心理状态。
这种群体性焦虑的产生,与数字社交的 “算法逻辑” 和 “社交比较” 机制密切相关。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算法会优先推送 “高互动量” 的内容,让人们习惯性地认为 “别人的生活都很精彩”“别人都很受欢迎”,从而产生自我怀疑;另一方面,数字社交的 “展示性” 让人们更容易陷入 “社交比较”—— 看到别人的朋友圈有很多点赞,就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点赞数与之对比,进而产生 “自己不如别人” 的负面情绪。
更严重的是,这种群体性焦虑会形成 “恶性循环”。为了获得更多点赞,人们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编辑朋友圈动态,甚至刻意 “包装” 自己的生活;而当点赞数未达预期时,又会陷入焦虑和自我否定,进而更执着于通过下一条动态 “证明自己”。这种循环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让人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陷入 “为了社交而社交” 的误区。
小张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核心方案是帮助他 “重新构建自我认知体系,减少对他人评价的依赖”。这一点对于所有受数字社交焦虑困扰的人来说,都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我们需要意识到,自我价值并非由他人的评价决定,更不是由朋友圈的点赞数衡量。真正的自我价值,来源于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对生活的热爱、对目标的追求。具体来说,可以尝试通过 “自我肯定练习” 来重建内在价值感: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记录下自己当天完成的小事、获得的进步,哪怕只是 “按时完成了工作”“给家人做了一顿饭”;同时,减少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比如设定 “固定查看朋友圈时间”,避免反复刷新手机,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 —— 无论是阅读、运动,还是学习一项新技能。当我们的注意力从 “他人如何看待我” 转向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时,就会发现,虚拟社交的反馈已不再能轻易左右我们的情绪。
数字社交的本质是 “连接”,但这种连接终究无法替代现实社交的温度。小张在病情好转后发现,“朋友的真心问候,家人的温暖陪伴,甚至一杯恰到好处的咖啡,都能带来比无数点赞更踏实的满足感”。这提醒我们,真正健康的社交,应该是基于现实的、有温度的互动。我们可以尝试 “减少虚拟社交时间,增加现实社交频率”:比如每周约朋友线下见面一次,聊一聊彼此的生活;每天花时间和家人沟通,分享当天的经历和感受;甚至可以参与一些线下兴趣小组,认识志同道合的人。与虚拟社交中 “点赞式” 的浅层互动相比,现实社交中的面对面交流、情感共鸣,更能满足人们对 “被理解”“被接纳” 的心理需求,也更能帮助我们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
社交媒体本身并非 “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心理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学会 “善用社交媒体,而非被社交媒体奴役”。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使用习惯:首先,明确社交媒体的 “工具属性”,将其视为 “获取信息、联系朋友的工具”,而非 “自我展示的舞台”。比如,用微信与远方的家人保持联系,用小红书学习生活技巧,用微博关注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将大量时间花在 “经营朋友圈人设” 上。其次,学会 “过滤无效信息,减少社交比较”:对于那些容易引发焦虑的内容(如过度炫耀的动态、攀比性的话题),可以选择 “不看” 或 “屏蔽”;同时,提醒自己 “社交媒体上的生活大多是‘精选片段’,并非全部真实”,避免陷入 “别人都比我好” 的认知误区。最后,设定 “数字边界”:比如每天设定固定的 “无手机时间”(如吃饭时、睡觉时),避免手机过度入侵生活;定期 “断网”,让自己沉浸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身边的美好。当我们能理性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它就不会再成为束缚我们心灵的 “枷锁”。
语言学家戴维・克里斯托曾说:“语言的本质是沟通,而非完美的发音或语法。” 同样,社交的本质是连接,而非虚拟世界中的点赞数或评论量。当我们不再执着于朋友圈的 “小红点”,不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的评价,就能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守护好自己内心的宁静,活出真实、从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