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岁男孩被误诊矮小症打了2940针
【14岁男孩被误诊矮小症打了2940针】“我的儿子,非常坚强。” 河南省郑州市的李女士声音疲惫。两年前,她带着 14 岁的儿子前往河南省儿童医院检查身高,却被医生误诊为 “矮小症”。随后半年的生长激素治疗中,孩子承受了 2940 次注射,平均每天近 16 针。然而,等来的不是身高的增长,而是 I 型糖尿病的诊断书。事情始于两年前,李女士因儿子身材较同龄人矮小,带他前往河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这家在当地颇具权威的儿童医院给出了 “矮小症” 的诊断,并建议立即开始生长激素治疗。出于对医生专业知识的信任,尽管心存疑惑,家长还是同意了治疗方案。随后,男孩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生长激素注射历程。在近 200 天的时间里,这个 14 岁少年平均每天要接受近 16 针注射。细密的针眼遍布他的身体,治疗的痛苦远超常人想象。
生长激素治疗过程中,男孩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反应。他逐渐出现多饮、多尿、体重骤降等典型糖尿病症状。察觉到这些异常后,家长立即带孩子回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令人震惊 —— 男孩的血糖水平异常升高,被确诊为 “I 型糖尿病”。这意味着,这个年仅 14 岁的少年从此需要终身每天注射 4 针胰岛素来维持生命。
从期望孩子长高到面对终身疾病,这个反转让李女士一家陷入深深的痛苦与困惑。
面对这一结果,李女士申请了司法鉴定,誓要查明真相。鉴定结果确认了家长的疑虑:医院对 “矮小症” 的诊断是错误的。经过重新检查,男孩的身高虽然偏矮,但仍在正常范围内,并不符合 “矮小症” 的诊断标准。更关键的是,鉴定意见明确指出:医院的诊疗行为存在过错,与患儿的损害后果(I 型糖尿病)存在一定因果关系。不过,鉴定报告中的 “次要原因” 一词,也成为医院划分责任的关键依据。
“次要原因” 这一界定引发了广泛讨论。有内分泌专家解释,I 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问题,生长激素并不会 “直接” 导致该病。但专家同时指出,生长激素会引起一过性血糖升高,它就像一个 “加速器”。如果孩子本身就有遗传、肥胖等风险因素,长期大剂量的生长激素注射,就可能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也引发了新的质疑:既然生长激素有诱发糖尿病风险,医院在治疗前是否做足了全面的风险筛查?治疗期间,又是否严格按规范监测了孩子的血糖变化?
面对这一医疗事件,当地卫健委回应称 “已转交涉事医院处理”。涉事医院则表示,正在走司法程序,会 “按法院判决承担相应责任”。这种公事公办的回应态度,让男孩的家长感到失望和愤怒。更让李女士一家难以接受的是,即使鉴定认定医院存在过错,他们仍不得不面对漫长的司法程序和复杂的责任认定过程。
类似的 “矮小症” 诊疗陷阱并非孤例。从马鞍山女孩被误诊 “染色体异常” 打生长激素 5 年导致性早熟,到最高检将 “过度医疗” 纳入公益诉讼范围,对医疗乱象的整治早已开始。2940 针,不仅刺痛了一个少年的身体,也刺痛了整个家庭的心。司法程序会走完,责任会按 “次要原因” 判决,但那 2940 个针眼,和孩子余生必须注射的胰岛素,又该如何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