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后病逝
【少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不久后病逝】11月10日深夜,安徽安庆太湖县人民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内,心电监护仪的波纹突然化作一条直线。18岁的詹明远(化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并发症的折磨下,永远闭上了眼睛。此时,压在他枕头下的大连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还带着油墨的温度,通知书上“车辆工程专业”的字样,与他病床上手绘的“詹天佑号”火车图纸形成刺眼的对比。这场持续半年的生命拉锯战,最终以少年未竟的梦想戛然而止。2025年6月7日清晨,詹明远摸着38.5℃的额头走进太湖中学考场。这个从小痴迷火车模型的少年,在高考前三天突发高烧,却在诊所打完退烧针后坚持复习。“他说‘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修铁路时连计算器都没有,我这点病算什么。”父亲詹建国(化名)红着眼眶回忆。试卷上的字迹因高烧有些颤抖,但詹明远仍以587分的成绩被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录取。这个选择藏着少年隐秘的浪漫——作为詹天佑的后辈同姓者,他渴望在设有詹天佑学院的大学里,延续中国铁路的百年梦想。命运在高考后露出狰狞獠牙。6月25日,詹明远二次高烧入院,血常规显示异常淋巴细胞占比达23%。安徽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EB病毒引发的嗜血细胞综合征,这种死亡率超60%的血液病,让原本充满希望的暑假坠入深渊。“前两次化疗还能自己画火车,第三次化疗后连笔都握不稳了。”詹建国翻开儿子泛黄的素描本,前20页画满CR400AF型动车组剖面图,后30页逐渐被化疗药物清单和止痛贴占据。在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詹明远经历了6次强化化疗、2次全脑放疗,体重从62公斤骤降至41公斤。8月15日,大连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跨越1200公里抵达病房。詹明远把通知书压在枕头下,每天用输液的手翻看《车辆工程导论》。当化疗导致双手颤抖时,他开始口述让父亲代笔:“等化疗结束,就去补高数和机械制图……”素描本第57页,一列标注“目标:大连”的蒸汽火车破纸而出,车头赫然写着“詹天佑号”。护士长记得,少年最后一次清醒时,用微弱的声音请求:“能把火车图纸贴在床头吗?这样医生进来就知道,我在等去学校的火车。”
11月7日清晨,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的消息带来曙光。但干细胞回输后第18小时,詹明远出现严重排异反应,全身抽搐导致呼吸骤停。医生在抢救记录上写下:“11月8日21:03,患者自主呼吸未恢复,建议终止治疗。”
“他还在用眼睛找火车图纸。”詹建国哽咽着描述最后的场景。11月10日22:00,心电监护仪发出刺耳长鸣,少年怀揣着未拆封的校园卡、画满火车的笔记本,以及写给未来室友的道歉信——“可能开学要迟到,请帮我占个靠窗座位,我想看火车经过校园。”
治疗期间,詹家收到社会各界捐款47万元,但最终自费部分仍达23万元。在宣布儿子离世的公开信中,詹建国特意强调:“请停止捐款,把善意留给正在化疗的孩子们。”这个曾因交不起模考费发愁的家庭,如今将剩余善款全部转入太湖县慈善总会“白血病儿童救助基金”。
网友“铁路迷小张”在詹明远的微博下留言:“你画的CR400AF剖面图,比我们工程系作业还精准。”这条评论获得3.2万次点赞,许多陌生人开始自发学习血液病知识,有人甚至将詹明远的火车图纸做成3D模型。
“这不是简单的医疗悲剧,而是一面照见教育焦虑与生命韧性的镜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李明指出,詹明远案例暴露出青少年健康管理的缺失——高考前带病应试、病后忽视持续发热等症状,反映出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定义正在透支年轻生命。
在太湖中学,高三(3)班的黑板报上新增了“健康备考”专栏,校医室储备了嗜血细胞综合征科普手册。而大连交通大学詹天佑学院,已决定将詹明远的火车图纸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展。
詹明远离世后,他的素描本被安徽省博物馆列为“当代青少年奋斗精神”展品。当观众驻足在那列画满病床褶皱的“詹天佑号”前,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少年未竟的梦想,更是一代人对知识、对理想的赤诚追求。这列用生命绘制的火车,终将穿越死亡的隧道。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既要保持向前冲刺的勇气,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停下,听听身体的声音。因为每个年轻的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