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戴金镯10秒被索赔1000
【试戴金镯10秒被索赔1000】11月12日,广东某金店内上演了一出荒诞剧:一位母亲带孩子试戴黄金手镯仅10秒,取下后竟被店员以“手镯变形”为由索赔1000元,甚至被阻拦离店。民警到场后直言店员行为“可笑”,舆论瞬间将涉事品牌中国黄金推上风口浪尖。这场看似荒诞的纠纷,实则暴露了贵重商品销售中“试戴风险”与“消费者权益”的激烈碰撞。据当事人王女士回忆,11月12日下午,她带孩子路过一家中国黄金门店时,注意到一款克重较轻的儿童手镯。“店员主动递来,说可以试戴看看效果。”王女士强调,整个试戴过程不足10秒,且手镯尺寸偏大,仅虚挂在孩子手腕上,未接触皮肤。然而,当她准备取下手镯时,三名店员突然围上来,声称手镯因试戴产生“肉眼可见的凹陷”,要求赔偿1000元或直接购买,否则不得离店。“我提出查看监控自证清白,店员却以‘监控故障’为由拒绝。”王女士无奈报警。民警到场后明确指出:“商品陈列即默认可试戴,若易变形应提前告知。”面对质疑,店员始终无法提供手镯变形的直接证据,仅反复强调“黄金质地软,试戴有风险”。这并非孤例。2024年1月,西安刘某在试戴25克金镯时因“手捏测试”导致变形,被索赔1700元工费,法院最终判定其承担80%责任;同年5月,湖南张家界一女子试戴金戒掉落变形,被索赔1250元后协商支付200元修理费。此类事件频发,暴露出贵金属销售行业的深层矛盾。“黄金延展性强,轻微变形可通过专业工具复原,修复成本通常不过百元。”某金店维修师傅透露,行业内部存在“以赔促销”的灰色操作:部分门店通过模糊试戴规则,将商品损耗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更有甚者,利用消费者“怕麻烦”心理,将试戴纠纷演变为强制销售。
中国黄金客服11月13日回应称“店员均经过培训,试戴需由店员协助”,但未直接解释此次事件责任归属。法律界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若消费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商品损坏,需承担赔偿责任;但商家若未尽到“提前告知风险”“提供专业试戴服务”等义务,亦需分担责任。
这起事件中,店员拒绝提供监控、夸大变形损失的行为,彻底激化了矛盾。网友评论一边倒地指责商家:“戴前不警示,戴后狮子大开口,这不是卖金子,是‘碰瓷’!”“黄金有价,信誉无价,如此操作只会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事实上,贵金属销售行业正面临严峻的信任危机。某第三方平台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曾遭遇“试戴纠纷”,其中43%选择忍气吞声,29%通过社交媒体曝光。一位从业十年的珠宝销售透露:“现在店员培训重点从‘服务’变成了‘防损’,试戴前反复叮嘱‘轻拿轻放’,反而让顾客如履薄冰。”
这种“防御性销售”正在反噬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黄金珠宝消费额同比下降12%,其中“试戴体验差”成为35岁以下消费者放弃购买的首要原因。正如民警在现场所言:“商品摆出来就是让人试的,怕变形就别卖!”
面对争议,部分品牌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深圳某金店推出“试戴险”:若因正常试戴导致商品损坏,由保险公司承担80%维修费用;上海某商场则设立“试戴专区”,使用可调节尺寸的样品镯,避免直接接触商品。
法律层面,多地消协呼吁出台《贵金属销售服务规范》,明确“试戴风险告知义务”“变形修复标准”等细则。有学者认为:“商家应建立‘试戴-修复-反馈’闭环机制,将纠纷转化为提升服务的机会,而非转嫁成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专家建议试戴前主动确认商品状态,要求店员协助佩戴,并留存视频证据。若遇纠纷,可拨打12315投诉或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但需避免“过度试戴”等不当行为。
这起试戴风波,本质上是商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的博弈。当10秒试戴成为索赔借口,当监控黑屏成为推责工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某家门店的短视,更是整个行业对“诚信经营”底线的试探。黄金的价值在于其恒久性,而商业的价值在于其可持续性。唯有以真诚换信任,以服务赢口碑,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毕竟,再精美的金饰,也抵不过一颗诚信经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