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等七部门发文 事关每个孩子
【教育部等七部门发文 事关每个孩子】“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会问孩子一个问题 —— 你们最喜欢什么课?我们希望,将来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在 11 月 12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出了这番底气十足的话。这份底气来自于教育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七部门近日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文件明确指出,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意见》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到 2030 年,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到 2035 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将全面构建。
田祖荫司长在解读文件时强调,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重在三 “新”。一是 “结构新”,重在融合,不搞学科分割。要打破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之间的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整体视野。这种融合将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置换时间和空间。二是 “引擎新”,重在实践,不搞纸上谈兵。文件把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的小型工程实践项目。三是 “生态新”,重在协同,不搞单兵作战。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
《意见》系统规划了六大重点任务,构建了完整的科技教育体系。首要任务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激发科学兴趣。其次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以学科融合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此外,《意见》还明确了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任务。
与传统科学教育不同,此次文件提出的 “科技教育” 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指出:“文件首次提出科技教育,其最大的创新是充分凸显了科技教育的内涵。” 不仅仅是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在资源上实现横向衔接,汇聚优质科技资源导入到中小学教育;在课程上实现学科交叉,将前沿科技分学段、分层次融入课程体系。文件还特别鼓励探索 “科学家 + 教师” 联合授课的 “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 “未来课堂”。这些创新举措将打破课堂的边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在评价方式上,《意见》带来了重大变革。文件明确,要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多元化、发展性评价方式,不得简单以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片面评价,防止功利化倾向和加重师生负担。更引人注目的是,将开发 “科技素养数字画像”,追踪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轨迹,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科学探究、工程设计等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同时,文件还明确将科技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起覆盖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多元评价机制。
强大的师资队伍是科技教育成功的关键。《意见》提出,将在 “双一流” 建设高校开展科技教育硕士培养,定向培育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教育人才。同时,将推行 “学术 + 产业” 双导师制,选派教师赴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挂职。这一举措将有效打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让教师掌握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更为创新的是,将实施 “科技教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选派中小学教师赴海外名校访学,提升教师国际视野和专业素养。
科技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意见》强调,要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 “教联体”,构建区域科技教育合作网络。这意味着学校、家庭、社会将形成育人合力。文件还特别提到,将打造 “百城千馆” 工程,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同时明确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严禁以科技教育名义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当这些优质资源向孩子们敞开大门,科技教育的天地将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