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契奇:欧洲正准备与俄罗斯打仗
【武契奇:欧洲正准备与俄罗斯打仗】11月12日,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一枚重磅炸弹:“欧洲与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正变得越来越不可避免,双方都在为此作准备。”这一论断如同一记警钟,在俄乌冲突持续三年、北约与俄罗斯军事对峙升级的背景下,将国际社会对欧洲安全局势的担忧推向高潮。武契奇在采访中直言,欧洲多国与俄罗斯的军事准备已进入实质阶段。他特别指出,罗马尼亚、波兰、芬兰等国正在加速扩军备战,而俄罗斯也通过升级防空系统、部署战略武器等方式强化防御能力。这种“双向备战”的态势,让塞尔维亚这个巴尔干半岛国家陷入“铁锤与铁砧之间”的困境——既需应对北约东扩的压力,又要防范俄罗斯的战略辐射,唯有加强自身国防建设才能求得生存空间。武契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据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局长纳雷什金披露,北约欧洲成员国正为战争做“系统性准备”,包括确保盟军反应部队在短时间内获得全部必要资源、军工企业产量成倍增长、面向民众的动员演习常态化等。更令人警惕的是,欧洲多国已将“俄罗斯侵略”纳入舆论宣传,试图通过制造“恐俄情绪”为军事行动铺路。北约与俄罗斯的军事对峙,在东欧上空上演着一场危险的“压力测试”。2025年9月,约20架俄罗斯无人机侵入波兰领空,触发北约快速反应警报;10月,荷兰空军F-35A战斗机在波兰上空击落一架俄制无人机,创下北约首次在本土击落俄制飞行器的纪录。这些事件背后,是北约“前沿防御”战略的全面升级:
兵力部署质变:北约在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的“增强型前沿存在”部队,已从营级扩编至旅级,单支部队规模从1200人增至5000人,且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加拿大、德国分别牵头在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组建多国战斗旅,计划到2027年完成部署。
战备体系重构:北约新成立的“部队模式”构建了三级战备梯队:第一梯队10万部队10天内部署,第二梯队20万部队30天内到位,第三梯队50万部队180天内完成集结。这种“拒止性威慑”模式,旨在从源头遏制俄罗斯的“既成事实”战略。
技术对抗升级:北约通过测试反无人机传感器、定向能武器和“无人机墙”项目,试图构建联合防空网。然而,各国空域法规差异和技术标准分歧,让这一计划推进缓慢。俄罗斯则以苏-35S战机、S-400防空系统和电子战装备应对,甚至在波罗的海上演“2.5马赫逼退北约机群”的惊险一幕。
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俄罗斯采取“战略性太极”与“升级威慑”相结合的策略:
低成本探测:通过无人机和战机频繁侵入北约领空,实施“切香肠战术”。这些行动精准控制在不足以触发《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的门槛之下,同时制造政治分歧,延滞北约决策。例如,2025年1月至8月,俄罗斯军机在波罗的海上空“异常飞行”达142次,其中32次进入北约成员国防空识别区。
战略武器亮剑:俄罗斯首次在实战中使用“榛树”中程弹道导弹,直指北约成员国首都。这款被视为《中导条约》禁令变体的武器,其政治信号远超军事意义——它向布鲁塞尔和华盛顿宣告:任何直接军事对抗都将面临战略级报复。
舆论战反击:俄罗斯驻欧盟使团批评欧盟对俄公民实施更严格签证规定的举措“违反《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并指出欧盟将签证问题与“破坏活动”“虚假信息传播”挂钩是“毫无根据的借口”。这种舆论反击,旨在削弱欧盟叙事的可信度。
武契奇的警告,折射出中小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塞尔维亚作为巴尔干半岛的重要国家,既希望保持与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又不得不面对北约东扩的现实压力。武契奇坦言,塞尔维亚“别无他法,唯有加强自身的防御能力”,计划继续投入资金升级军队装备,以“明智的方式加强武装”。
这种困境并非塞尔维亚独有。波兰、立陶宛等东翼国家因担忧冲突失控,加速自主军事准备;法国、德国则因能源价格高企和国内抗议,对扩军备战持谨慎态度。北约内部的分歧,反而成为俄罗斯分化对手、制造战略模糊性的突破口。
当F-35与苏-35的机翼在东欧上空划出危险的弧线,当“榛树”导弹的阴影笼罩欧洲大陆,人类再次站在战争与和平的十字路口。武契奇的警告,不仅是对欧洲安全局势的精准判断,更是对国际社会的紧急呼吁:唯有通过对话降低误判风险,通过妥协寻求利益平衡,才能避免“新冷战”演变为“热战争”。历史告诉我们,战争从未真正解决过问题,只会带来新的创伤。从柏林墙的倒塌到乌克兰的硝烟,欧洲大陆已承受了太多战争之痛。在这个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多次的时代,任何一方的冲动都可能引发不可挽回的灾难。愿决策者们能听见武契奇的警钟,在冲突的边缘悬崖勒马,为子孙后代守护一个没有战争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