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十一”急诊科来了太多主播
【“双十一”急诊科来了太多主播】“年年‘双十一’,年年‘老毛病’,朋友们忙着买买买,直播的小姐姐们卖力地‘喊喊喊’……我就知道,‘遭殃’的还会是急诊……”刚下夜班的浙江省中医院钱塘院区急诊医学科王牡丹医生在朋友圈发出提醒,道出了购物狂欢背后,不少人的健康代价。眼下正值“双十一”的热潮,“家人们,不要699,只要299!”一位主播小姐姐正在直播间全力吆喝,话音未落,却突然感到一股气流直穿胸膛,胸口一阵刺痛……这同样是急诊医学科方一新医生写下的真实经历。这突如其来的疼痛,并非普通疲劳,而是过度用力发声导致的肺泡破裂,引发了纵隔气肿的急症。“最近接诊了好多位过度用力发声,胸口突然刺痛,肺气压伤的患者,这都成了女主播的‘职业病’了,十之八九都是这个职业。”方一新医生介绍。当人们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或者像主播那样卯足劲大声喊叫、飙高音时,会不自觉地屏住气,导致声门关闭,肺内压力急剧升高。“如果肺部本身存在一些薄弱点,比如潜在的肺大疱,就可能导致肺泡像被吹爆的气球一样破裂。”方医生解释道。肺泡破裂后,溢出的空气并不会立刻消失,而是会沿着肺组织间疏松的“缝隙”游走,最常见的就是向上窜入位于胸腔正中央、心脏大血管所在的“纵隔”区域,形成“纵隔气肿”。严重时,气体也可能进入胸膜腔,造成“气胸”,直接压迫肺部,导致呼吸困难。
“当人们剧烈咳嗽、呕吐、用力排便或大声喊叫时,声门会不自觉关闭,肺内压力急剧升高。”方一新解释道,“若肺部存在薄弱点,如潜在的肺大疱,肺泡就可能像被吹爆的气球般破裂。”气体溢出后,会沿肺组织间隙游走,轻则形成纵隔气肿,重则引发气胸,直接压迫肺部导致呼吸困难。
数据显示,电商主播、歌手、教师等需长期大声说话的职业群体,已成为此类急症的“重灾区”。此外,举重运动员、潜水爱好者及吹奏乐器者,也因频繁屏气发力面临风险。从体质特征看,瘦高体型的青少年男性及患有哮喘、慢阻肺等基础疾病者,中招概率较普通人更高。
“最近接诊的一位患者是音乐教师,连续三节课后突发胸痛。”方一新回忆道,“还有位举重运动员,在训练时因发力过猛导致肺泡破裂。”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职业需求与生理极限碰撞时,健康往往成为最先被牺牲的筹码。
若在高强度用声或屏气发力后出现尖锐胸痛、呼吸不畅、心慌或声音嘶哑,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停止活动:采取半卧位休息,避免任何增加胸腔压力的行为,如弯腰、提重物;紧急就医:拨打120或尽快前往医院急诊科,胸部CT是确诊纵隔气肿的“金标准”;保守治疗:轻症患者需卧床休息、吸氧,多数可在1-2周内自行吸收气体;外科干预:若气体量大、压迫症状明显,则需进行纵隔引流术等外科处理。“纵隔气肿是危险系数较高的急症,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方一新强调。
“每小时要喊上百次‘家人们’‘买它’,连续直播6小时是常态。”曾在某头部直播间任职的助播晓琳(化名)透露,“公司要求主播声音必须盖过背景音乐,麦克风音量调至最大是基本操作。”
这种“声音内卷”背后,是直播行业对效率的极致追求。某MCN机构负责人坦言:“观众注意力只有3秒,主播必须用最激昂的语调留住流量。”然而,当“3.7元住院费”的生育保障政策引发全民点赞时,主播群体却因用声过度陷入健康危机,形成鲜明对比。
“身体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其次。”浙江省中医院急诊科医生王牡丹在朋友圈的呼吁,道出了医疗工作者的忧虑。她建议主播群体掌握科学发声技巧,如腹式呼吸、避免提喉喊叫;工作时佩戴优质麦克风,减少与背景声“比拼”音量;直播中安排短暂休息,保持咽喉湿润。
这场健康危机,正倒逼行业反思。部分平台已开始试点“声量保护”机制,通过AI技术实时监测主播音量分贝,超阈值时自动降低背景音乐音量。某头部主播团队引入声乐教练,定制“护嗓训练计划”,将每日发声时间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适度有氧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对高强度工作的耐受能力。”方一新建议。而更深层的变革,需要行业建立健康管理标准——例如规定主播每日直播时长上限、强制安排健康体检、将发声训练纳入职业技能认证体系。
当“7省份实现生娃基本不花钱”的政策温暖人心时,“双十一”急诊室里的主播潮,却为快节奏社会敲响警钟。无论是生育保障的完善,还是职业健康的守护,本质都是对“人”的价值的回归。
“拼搏不等于拼命。”王牡丹医生的感叹,道出了医疗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在这场流量与健康的博弈中,唯有行业规范、技术赋能与个体觉醒形成合力,才能避免更多人成为“用健康换流量”的牺牲品。此刻,当我们为“3.7元住院费”欢呼时,也请为直播间里那些嘶哑的嗓音留一份关切——因为每个为生活拼搏的身影,都值得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