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楼进入“拼乐高”时代
【盖楼进入“拼乐高”时代】近日,广州市一纸文件引发建筑行业震动——《关于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自2026年起,全市出让的居住用地项目100%实施装配式建筑,商业及工业用地在技术可行前提下“应用尽用”。这场以“工厂造部件、工地拼房子”为核心的建筑革命,正在政策驱动下加速重构中国城市化进程。装配式建筑并非新鲜事物。自2013年中央及地方陆续出台推广政策以来,其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级。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装配式建筑行业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2020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20.5%。广州此次出台的“最强政策”,将这一趋势推向新高度。根据规划,广州将分阶段实现目标:2026年居住用地全面覆盖后,203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占比不低于80%,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这一雄心背后,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迫切需求——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5.5%,碳排放占比达50.9%,装配式建筑可减少20%能耗、91%建筑垃圾,成为“双碳”目标的关键抓手。在广州南沙自贸区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直径3米的混凝土柱、带管线槽的预制墙板正从生产线源源不断输出。这些“建筑积木”被运输至工地后,通过塔吊精准拼接,一栋30层住宅的主体结构可在45天内完成,较传统现浇模式缩短工期40%。“这就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中建科技总工程师指着智能生产线介绍,每个构件都内置RFID芯片,扫描即可获取生产日期、质检报告等信息。在万科上海某项目现场,预制叠合楼板、楼梯、阳台的标准化率超过90%,项目整体预制率达42%,施工噪音较传统工地降低60分贝。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上游的金隅集团、海螺水泥等原材料供应商,中游的精工钢构、杭萧钢构等构件企业,下游的万科、保利等房企,共同构建起闭环生态。保利发展2024年全国在建装配式项目超1500万平方米,通过投资大乐装科技公司,将BIM设计、智能生产、物流追踪等技术整合,实现每平方米成本降低35元。
尽管装配式建筑优势显著,但市场疑虑仍存:拼接的房子是否牢固?成本是否可控?“预制构件的混凝土性能指标优于现场浇筑。”广州装配式建筑协会专家王明阳拿起一块预制墙板解释,工厂化生产通过振动密实工艺,使混凝土抗压强度提升15%,且构件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中建八局发布的模块化“好房子”体系更通过精确节点设计,使抗震性能等同现浇建筑,得房率提高5%。
成本难题正在破解。远洋集团通过“PC专项过程评估体系”,将装配式项目综合成本降至与传统建筑持平;保利北京公司应用新型连接技术,减少现场焊接量30%。专家指出:“随着模具标准化率提升至70%,长期成本将下降18%-25%。”
政策倒逼下,房企正经历角色蜕变。万科上海公司所有住宅项目全面采用装配式技术,结构预制率超40%;保利发展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施工的全链条管控平台,将项目周期压缩20%。
“这不仅是建造方式变革,更是商业逻辑重构。”保利发展技术负责人表示,传统房企需向“系统集成商”转型,整合构件生产、物流运输、智能装备等资源。在广州白云区某项目现场,保利与中建科技联合研发的无人驾驶运输车,正将预制构件从堆场自动运送至吊装点,误差不超过5厘米。
尽管前景广阔,装配式建筑仍面临成长阵痛。重庆两江新区2019年试点项目显示,初期因构件标准化率不足40%,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成本增加25%。广州某房企负责人坦言:“目前预制构件种类超2000种,非标产品占比过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技术协同难题同样突出。某项目曾因设计阶段未考虑运输限高,导致超长构件需现场切割;另一项目因吊装顺序错误,造成构件损坏率达8%。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建议:“需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施工的全维度标准体系,就像乐高积木必须遵循统一模数。”
当装配式建筑渗透率突破临界点,城市发展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中建科技发布的《模块化城市白皮书》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城市更新中,老旧建筑构件经检测后重新利用;地下管廊采用装配式施工,工期缩短60%;应急医院可在72小时内“拼装”完成。
“这不仅是建造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治理能力的升级。”广州市住建局局长陈伟明表示,未来将推动BIM技术全覆盖,实现“一栋建筑一张数字身份证”。在南沙自贸区,全球首个“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已上线,汇聚设计院所、生产企业、物流商等2000余家主体,构件库存周转率提升40%。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装配式建筑的崛起恰似一场静默的革命。当塔吊不再扬起尘土,当工地变身智慧工厂,当“居者有其屋”升级为“居者优其屋”,这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建筑变革,正在重新定义中国城市的未来。正如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所言:“装配式建筑不是终点,而是建筑业迈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起点。”在这条通往未来的赛道上,中国正以“拼乐高”的智慧,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