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走团现身香港 音乐打扰其他游客
【暴走团现身香港 音乐打扰其他游客】11月10日傍晚,香港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旁,一支由近百名老年人组成的徒步团队浩浩荡荡穿行而过。他们统一身着蓝色运动服,手持便携音响播放着节奏感强烈的音乐,队伍中甚至有人高举旗帜领队。这一场景被游客拍下后迅速引爆网络,话题“暴走团现身香港 音乐打扰其他游客”登上热搜榜首,评论区里“音乐扰民”“公共空间使用边界”的争论持续发酵。根据目击者提供的视频显示,这支暴走团从深圳乘旅游巴士抵达香港后,直接前往维港徒步。他们沿星光大道行进时,随身音响播放的《最炫民族风》音量高达80分贝,远超香港《噪音管制条例》规定的公共场所噪音上限。正在长椅上休息的上海游客张女士表示:“我们带着孩子来香港玩,本来想看看夜景,结果被音乐震得头疼,孩子都被吓哭了。”更戏剧性的是,一名金发外国游客因好奇跟随队伍模仿步伐,被网友戏称为“国际跟风者”。而队伍后方,几位香港本地老人皱着眉头快步离开,其中一位用粤语嘀咕:“呢啲大陆团嚟到香港都系咁嚣张?”(这些大陆团来香港还是这么嚣张?)这并非暴走团首次引发争议。2017年,青岛某暴走团因占用机动车道被出租车撞致1死2伤;2024年,珠海体育中心暴走团与晨跑者冲突事件更引发全国关注。此次香港事件中,网友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点:噪音扰民:香港《噪音管制条例》规定,公众场所使用音响设备需确保5米外噪音不超过55分贝。而暴走团音响实测音量远超标准,甚至盖过维港游轮汽笛声。空间侵占:维港星光大道作为世界级旅游景点,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暴走团占据步道中央行进,导致游客需频繁避让,有推婴儿车的家长险些被队伍冲散。文化冲突:部分香港市民认为,内地暴走团的“集体主义”风格与香港“个人空间至上”的都市文化格格不入。社交媒体上,一条“香港不是你们的广场”的评论获得2.3万点赞。
暴走团现象背后,折射出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复杂图景。据团队组织者李阿姨透露,他们来自深圳某社区老年协会,成员平均年龄62岁。“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我们退休后没事干,暴走团既能锻炼身体,又能认识新朋友。”她无奈地说,“音乐响点是为了提振士气,没想到会打扰别人。”
然而,这种“自娱自乐”的逻辑正遭遇现代城市规则的挑战。法律专家指出,根据《集会游行示威法》,在公共场所列队行进需提前申请许可;而《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也明确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可处警告或罚款。
更值得关注的是组织内部的“江湖化”倾向。曾担任某暴走团队长的王先生透露:“现在团队里为了争领队位置拉帮结派,有人甚至偷偷给音响调高音量显示权威。”这种异化现象,让原本单纯的健身活动蒙上功利色彩。
面对暴走团治理难题,部分城市已开始探索创新方案:上海模式:在滨江步道划定“健身专用时段”,其他时段禁止团体使用音响设备;杭州实践:社区与公园管理方合作,为暴走团提供免费隔音耳机;深圳探索:开发“运动空间预约小程序”,引导团队错峰使用公共资源。
香港旅游发展局回应称,将加强与内地旅行社沟通,提前告知游客本地公共空间使用规范。而深圳民政部门已启动对涉事老年协会的调查,重点核查其组织活动是否合规。
这场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公共空间使用权”的文明对话。正如香港大学社会学教授陈文琦所言:“我们既要理解老年人对社交与健康的渴望,也要坚守城市文明的底线。这需要双方都迈出一步——组织者主动降低音量、优化路线,市民则以更开放的心态理解文化差异。”
夜幕下的维港依旧璀璨,星光大道的霓虹灯映照着海面。当最后一批暴走团成员登上返程大巴时,几位香港青年主动上前帮忙搬运音响。这个细节或许预示着:在争议与对话中,两岸三地的市民正在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既不让个人权益受损,也不让热情失去温度。正如网友的评论:“香港的包容力,恰恰体现在既能守护规则,又能化解矛盾。期待下次再见到暴走团时,他们戴着耳机,脸上洋溢着笑容,而我们也报以微笑——这才是真正的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