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仨月女儿出院记录显示男 医院通报
【养仨月女儿出院记录显示男 医院通报】11月10日,一则“养了三个月的女儿出院记录显示为男婴”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引发轩然大波。海南的李女士(化名)在整理女儿出生资料时,发现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中赫然写着“分娩一活男婴”。这一发现让她瞬间陷入恐慌:“难道养了三个月的孩子被抱错了?”事件经媒体报道后,迅速登上热搜榜,公众对医疗文书准确性的质疑声浪高涨。11月9日晚,李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自己三个月前在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产一女婴,但近期查看出院记录时发现,病历中“新生儿性别”一栏被标注为“男”。视频中,她手持病历本,情绪激动地表示:“养了三个月的闺女,难道真是医院抱错了?”该视频迅速引发网友关注,24小时内播放量突破千万,评论区涌现大量质疑医院管理漏洞的声音,甚至有网友建议李女士“立即做亲子鉴定”。面对舆论压力,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1月10日凌晨成立专项调查组,对事件展开全面核查。调查结果于当日下午通过医院官方公众号发布通报,揭示了事件真相。根据医院通报,调查组通过三方面证据确认新生儿性别无误:原始记录核查:调取李女士的分娩记录、护理记录及新生儿疾病筛查知情同意书,均显示新生儿为女婴;监控溯源:调阅产房及母婴同室区监控视频,确认李女士分娩至母婴共同出产房期间,产房内仅有一名婴儿出生,排除抱错可能;笔误确认:经比对电子病历系统与纸质病历,发现记录员在录入时误将“女”键入为“男”,该错误已于2025年8月20日更正,但未及时告知李女士。医院在通报中明确表示:“此次事件系个别医护人员病历书写不规范所致,医院对此负有管理责任。”同时承诺:已向李女士及家属当面致歉;主动承担亲子鉴定等合理费用;对涉事记录员及科室负责人进行严肃问责。
事件虽已查明,但引发的讨论远未平息。公众对医疗文书准确性的关注,折射出对医疗安全更深层的担忧。李女士在接受采访时哽咽道:“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只是作为母亲,看到病历写错性别,第一反应就是孩子是不是被调包了。这种怀疑让我整夜睡不着。”她的经历引发众多网友共鸣,有产妇留言:“生完孩子本来就敏感,病历再出错,简直雪上加霜。”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218条,医疗机构因过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尽管此次笔误未直接导致身体伤害,但若因记录错误引发误诊、用药错误等后果,医院难辞其咎。此外,《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明确要求病历内容“客观、真实、准确”,此次事件暴露出部分医护人员对规范的漠视。
海南省医调委专家表示,病历不仅是医疗行为的记录,更是患者权益的凭证。一个小小的性别错误,可能引发患者对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质疑,甚至导致医患关系恶化。他呼吁:“医疗无小事,每一个标点、每一项数据都关乎生命尊严。”
面对舆论批评,海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通报中公布了系列整改措施:技术升级:引入病历AI审核系统,对关键信息(如性别、血型)进行双重校验;人员培训:开展全员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考核不合格者暂停执业资格;沟通机制:建立病历更正告知制度,要求24小时内向患者书面说明修改情况;监督问责:设立病历质量专项督查组,每月通报违规案例。医院负责人表示:“此次事件为我们敲响警钟。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医疗服务从‘合格’向‘卓越’转型。”
这起看似荒诞的“男婴乌龙”事件,实则暴露了医疗体系中长期存在的痛点:医护人员在高强度工作下对细节的疏忽、医患沟通渠道的阻塞、以及患者对医疗安全的焦虑。
从患者角度,此次事件提醒公众:遇到医疗文书疑问时,应通过正规渠道(如医务科、医调委)核实,避免被网络情绪裹挟;从医疗机构角度,则需深刻认识到: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一个小漏洞都可能被放大为信任危机,唯有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才能真正赢得患者信赖。正如医院通报中所言:“医疗服务的温度,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中。”当笔尖不再轻率,当沟通不再缺位,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才能更加坚固。这场由一个错别字引发的风波,最终应成为推动医疗行业精细化管理的转折点——毕竟,在生命面前,容不得半点“笔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