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开始沉迷奶茶袋 有人赚近千元
【年轻人开始沉迷奶茶袋 有人赚近千元】“59.9 元得 50 个奶茶袋!” 在二手交易平台,类似的帖子吸引近 6000 人浏览。那些你随手扔掉、用来装垃圾的奶茶袋子,正被大批年轻人疯狂囤积。普通袋子卖 1 到 3 元,联名限量款动辄三五十元,甚至被炒到百元。“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已经不止能喝,还能 “变现”。记者在二手平台搜索 “奶茶袋子”,发现大量卖家在出售各种奶茶包装,标价从 1 元到 50 元不等,部分限量款甚至被炒至百元。有卖家打出 “59.9 元得 50 个” 的打包价,包含 40 个双杯纸袋和 10 个单杯袋。这类帖子通常能吸引近 6000 人浏览,120 人表示 “想要”。除了收集,实用派将奶茶袋开发出多种用途:做冰箱分格袋、野餐装备、收纳鞋包,甚至有人将其改造为反光板、笔筒或小型灯罩。
在奶茶袋子的处理方式上,消费者明显分为收藏派与实用派两大阵营,而 IP 联名是收藏行为的关键诱因。大学生邹栋坦言:“只收集过哪吒的联名袋子,因为太喜欢那个 IP 了。” 其同学王潇潇也会为蜡笔小新等联名款买单。26 岁的橘子从去年 4 月至今已收集了上千个奶茶袋子。他直言不讳:“出了新品就是为了袋子才去买的奶茶。为了收集袋子,我会一次性多买三四杯。” 他甚至专门买了一个货架来堆放这些袋子。“家人一开始不理解,后来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收藏文化。”
收藏过程中,橘子发现重复的袋子可以转卖给需要的人。“一个普通袋子卖两三块,限量版的能卖到 15 元甚至 30 多元。” 橘子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我卖了将近八百块钱。”90 后上班族友友收集了近 200 个奶茶袋,她和同事经常互换袋子。她也卖袋子,普通款 1 元一个,限定款 5-10 元,特别款已经卖了一百多块钱。
“这就像集邮,是一种社交。” 友友认为奶茶袋带有圈层属性,在平台上分享收藏,也是一种获取认同的方式。心理学从业者宁女士分析,这种收集行为符合年轻人对 “仪式感” 和情感寄托的需求。从心理学角度看,奶茶袋这类小物件就像 “时光胶囊”,承载着特定时空的记忆,触摸时能激活相关情感体验,成为缓解焦虑的情感锚点。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 “社会比较理论” 也能解释这一现象 —— 收藏限量款奶茶袋既能满足审美偏好,也能在圈层中塑造独特身份,获得群体认同。
广告从业者顺顺分析,品牌通过 “限量包装” 强化用户认同,间接催生收藏文化。“联名、季节限定设计具有稀缺性,促使部分消费者收藏甚至转售,形成二手溢价。” 她预测,“包装收藏可能成为茶饮行业新的营销方向,已有品牌推出‘周边收集计划’以迎合这一趋势。” 有茶饮品牌与动漫 IP 联名的杯套,二手价高达 40 元,依然有人愿意购买。某品牌与《天官赐福》的联名产品,在联名期间三天卖出了 670 万杯。
当奶茶包装成为一种情感寄托与 “仪式感” 消费,一个话题也随之浮现:这究竟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过度消费?部分消费者为了收集限定包装而不惜超额购买奶茶。橘子坦言,自己曾经为了获得一个新品袋子而一次性下单三四杯奶茶。行业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已达 3547.2 亿元,预计 2028 年将突破 4000 亿元。当奶茶袋收藏形成从限量发售、二手交易到改造周边的产业链,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消费主义闭环中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