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院讣告:耿宝昌逝世
【故宫博物院讣告:耿宝昌逝世】11月10日清晨6时50分,北京城笼罩在初冬的薄雾中,中国文博界传来一则令人悲痛的消息:故宫博物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耿宝昌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被业界尊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人间国宝”的泰斗级人物,用一生诠释了何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他的离去,让无数文博从业者与爱好者陷入深深的哀思。耿宝昌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辛集。14岁时,他进入北京“敦华斋”古玩铺当学徒,师从著名瓷器专家孙瀛洲。在古玩铺的十年间,他每日与瓷器为伴,从擦拭、整理到辨伪、修复,从青花、粉彩到釉里红、斗彩,每一件器物都成为他研习的教材。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眼力,更让他对古陶瓷产生了近乎痴迷的热爱。1956年,34岁的耿宝昌应聘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从此与这座承载着中华文明记忆的宫殿结下不解之缘。从修整组技工到副研究员、研究员,从故宫学术委员会委员到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古陶瓷领域的权威。他常说:“故宫的每一件瓷器都是活的教科书,摸得越多,看得越透,心里越有底。”在故宫的近七十年里,耿宝昌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大窑址。他曾带领团队对邛窑、越窑、龙泉窑等古窑址进行系统考察,整理出数万件标本资料;他参与水下考古,为“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瓷器的鉴定提供关键依据;他远赴丝绸之路沿线,用脚步丈量文明交融的轨迹。20世纪80年代,他更以70岁高龄赴法国、英国、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让中国古陶瓷的魅力惊艳世界。耿宝昌的学术成就,最集中地体现在他撰写的《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这部被誉为“古陶瓷鉴定圣经”的著作,首次系统梳理了明清瓷器的发展脉络,从造型、纹饰、釉色到款识,构建起一套科学严谨的鉴定体系。书中提出的“型、纹、釉、款”四字要诀,被业内奉为“四字真言”,成为无数鉴定师的入门指南。
“鉴定不是猜谜,而是用证据说话。”耿宝昌常这样告诫学生。他强调,鉴定需结合历史背景、工艺特征与实物比对,既要“眼学”经验,更要“科学”依据。在他的影响下,中国古陶瓷研究从传统的经验主义向科学化、系统化转型,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
除学术研究外,耿宝昌还心系文物保护。1986年,他将珍藏的22件瓷器、铜器等文物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包括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等珍品。当被问及为何不留一件给家人时,他淡然一笑:“文物属于国家,属于人民,我不过是暂时保管。”这种高风亮节,让无数人肃然起敬。
耿宝昌的离去,在文博界引发强烈反响。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评价:“他是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定海神针’,他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是中国文物事业的宝贵财富。”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表示:“耿先生用一生践行了‘守护文物、传承文明’的使命,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继续前行。”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纷纷表达哀思。有人翻出耿宝昌鉴定文物的视频,感叹“他看瓷器的眼神,像在看自己的孩子”;有人晒出《明清瓷器鉴定》的书页,写道“这本书陪我走过了十年收藏路,如今先生走了,但他的智慧永远在”;更有年轻从业者留言:“耿先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专家,不仅要有学识,更要有对文化的敬畏与对责任的坚守。”
耿宝昌的一生,是与时间赛跑的一生。他见过太多文物因战乱、盗掘而损毁,因此格外珍惜每一次研究、每一次保护的机会。他常说:“文物不会说话,但它们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情感,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倾听、去传递。”如今,先生虽已远去,但他留下的学术遗产、鉴定理念与敬业精神,早已融入中国文博事业的血脉。从故宫的展厅到考古工地,从鉴定课堂到学术论坛,无数人正沿着他开辟的道路,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奥秘。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耿宝昌用百年人生诠释了“慢工出细活”的匠人哲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就,不在于名利的多寡,而在于对初心的坚守;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对文明的贡献。愿先生一路走好,您的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文博事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