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立法会选举将于12月7日投票。选出高水平的议员,不仅事关民主质量的高低,更关乎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因而,动员选民积极参与投票,显得尤为重要。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表示,完善特区选举制度之后,立法会的覆盖面更全面、更均衡,声音及意见更多元,既反映地区及界别利益,亦反映香港整体利益。李家超强调,立法会选举是香港迈向由治及兴进程中的大事,是香港加快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大事,是关乎你我、关乎每一位香港人的大事。李家超发出市民积极投票的呼吁后,近日,政府部门纷纷行动,成立专班统筹,率领部门集会,特别是采取各种方式向服务对象讲解选举知识,深入进行宣传动员。
笔者留意到,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做法更胜一筹,局长麦美娟带领团队整天奔波在基层一线,把为民解忧与选举动员结合起来,不仅让地区治理“三驾马车”(区议会、区“三会”、关爱队)成为主力军,还善于整合资源,动员社会机构各尽所能,共同为选举工作出力。
基层治理“源头水”,边推投票边解忧。真抓实干、务实重行,麦美娟带领民青团队创造的工作方法,可圈可点,令人钦佩!
彰显“民青力量” 整合更多资源
麦美娟长期打拼在香港社会基层治理和组织的一线,在她看来,民青局是基层治理的主推手,是联系市民最紧密的政府部门,因而,承担的选举宣传动员责任更重大,必须竭尽所能,不遗余力。
无论星火燎原的措施,还是覆海移山的行动,综观民青局的“选举宣传动员工作法”,既彰显“民青力量”,又善于整合资源,体现了以下“三力”的特点:
其一,用力。民青局安排18区民政事务处举办街站,由地区“三会”成员在各区人流较多的地点派发选举相关的宣传品,局长麦美娟带领民青团队到场支持,为义工打气;麦美娟还致函辖下的相关机构、咨询及法定组织的人士等,包括“三会”成员、关爱队成员、地区青年委员会成员、三个港九新界主要基层社团、乡议局、乡事委员会、同乡社团等,呼吁他们踊跃投票并为员工投票作出便利措施。民青局还自行印制超过18万张宣传单张,用于宣传选举。
其二,借力。民青局举办了一系列座谈会,包括由局长麦美娟主持的物业管理座谈会,以及与妇女界别、青年界别、同乡社团及基层社团、六大慈善团体的座谈会,呼吁这些界别的成员踊跃投票,并为当日投票的员工提供便利。
其三,聚力。民青局发动香港主要青年组织/团体出资及安排年青人摆设街站,宣传及推动全港市民(特别是年青人)投票。18区民政事务处会为青年组织/团体在各区提供便利,民青局亦动员“连青人网络”成员以及“地区青年小区建设委员会”和“地区青年发展及公民教育委员会”的青年委员参与街站宣传工作,麦美娟及民青团队也到场支持。
透过服务场景 送达选举信息
民青局利用联系社区的优势,在各类服务场景中自然融入选举动员的信息。
其一 ,民生咨询与街站讲解结合。在全港18区设立的街站,不仅派发选举传单,还同步提供政策解读、福利申请指导等服务。工作人员在解答市民关于住房、教育等问题时,顺势说明立法会选举与民生政策的关联性。
其二,关爱队服务与选举宣传联动。地区关爱队在探访长者、协助弱势群体时,既提供生活支援,也耐心解释选举安排,并为有需要选民提供陪同投票、交通协助等便利措施。
其三,青年活动与选举教育融合。针对青年群体特点,将公民教育与服务青年发展相结合。比如,职业规划活动中融入选举知识,增设立法会功能与青年发展的内容,阐明参与投票对青年政策制定的影响。
其四,文体活动与鼓励投票交融。在各区举办的体育嘉年华、文化工作坊中设置宣传海报和各种背景,引导青年理解选举与自身发展的关系,鼓励积极投下未来的一票。
其五,提供服务与输送信息同步。依托民间社团既有的服务渠道,实现选举信息精准送达。比如,通过保良局、东华三院等机构的日常社会服务向服务对象传递选举信息。又比如,在屋邨清洁、节日慰问等常规社区服务中,工作人员身著印有选举口号的服饰,成为“移动的风景”。
聚焦民生实事 提升参与意愿
三年多来,麦美娟带领团队深入基层,对市民的心态了如指掌。她意识到,有的市民之所以对立法会选举不关心,心态大致如此:“我又不是政治人物,选举与我关系不大”。认准了这一点,民青局聚焦“选举与我相关”的主题,调整宣传策略。
其一,突出问题导向。从物价,就业、住房等具体民生议题入手,阐释选举的意义,令市民直观理解投票与自身利益的关联。
其二,把宣传素材具象化。比如,在公共屋邨张贴“投票决定你的居住环境”等主题海报,将抽象选举权具象化为日常生活选择。
其三,把选举服务融入常态化的关怀帮扶体系。比如,让市民知晓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把选举资讯与常用民生服务信息放在同一平台,市民在查询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时,可同步获取投票站位置、候选人政纲等关键信息。同时,为长者、残疾人士等特定群体提供上门宣讲、预约投票协助等定制服务。
宣传动员融于民生服务,实现了两大转变,提升了市民参与投票的意愿。一是,由“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互动”。市民在获得实际服务的过程中自然接受选举信息,抵触情绪显著降低。 二是,由“政治议题”变为“民生话题”。市民真实感觉到“选贤举能”不是空洞的口号,参与投票,就是为自己未来的生活投票。
打造健康生态,重塑选举文化
观察分析民青局的“选举宣传动员工作法”,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而且引导市民理性参与投票,重塑选举文化。
其一,筑牢“爱国者治港”根基。在宣传动员过程中,鼓励市民为爱国爱港立场坚定、真心为市民做实事、且有实干能力的候选人投票,这令市民意识到,“爱国者治港”这一原则不可动摇,在这方面有劣迹或瑕疵的人,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此潜移默化,久而久之,“爱国者治港”的思想根基更加牢固。
其二,提升经济民生的聚焦度。香港的立法会选举,属于中国的地方选举,基本法订明了“三权分置,行政主导,司法独立,行政长官代表特区向中央负总责”的政治制度,因而,选举在政治上没有多少可以讨论的空间,过往香港的“泛政治化”偏离了基本法确定的正确轨道,现在,民青局在宣传过程中,频繁地将投票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议题直接关联,可以引导市民认识到立法会选举,就是要选出发展经济的“推手”、改善民生的“巧手”,引导人们聚焦经济民生选能人。
其三,从政治对立到理性竞争。民青局引导市民看候选人的政纲是否切实可行、实干能力是否出类拔萃、廉洁方面是否有污点,这有助于摆脱过往选举可能出现的抹黑、攻讦等劣质文化,推动形成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的健康选举生态。
立法会选举的宣传动员工作,不仅是为了确保一场选举的成功举行,更是著眼于从深层次培育和重塑香港的选举文化,使其更加理性、务实和聚焦发展,为香港的“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注入持久的动力。
不久前举行的澳门特区第八届立法会选举,投票率达到53.35%,较上届提升近11个百分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推动选举与民生议题相结合,候选人聚焦经济民生比政纲、比能力、比形象,激发了选民的投票热情。这值得香港学习借鉴。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对香港的基层治理非常关注,每次来港调研考察,首先都要深入社区与市民及地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互动,勉励大家以民生实事赢得市民信赖。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民青局“边推投票边解忧”的做法,是基层治理的一个新亮点,正是“以民生实事赢得市民信赖”的务实之举,这对于做好立法会选举,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