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鱼海棠”具象化了
【“大鱼海棠”具象化了】11 月 9 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一条巨大鳌鱼突然从场地上空游过!这一幕与水上英歌表演同框的画面,瞬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一幕恰好与近十年前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核心意象不谋而合,引发了广泛讨论。在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表演环节,一条巨大的鳌鱼造型从空中游过现场,与水面上的英歌表演形成了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一场景通过电视和网络直播传遍全国,立刻引发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太震撼了!没想到能在全运会开幕式上看到《大鱼海棠》里的场景成真”,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这一幕恰好与电影《大鱼海棠》中的核心意象 —— 大鱼游弋天空相呼应,让许多观众直呼 “梦幻联动”。这条引发热议的鳌鱼,并非凭空想象的产物。鳌鱼作为中国古代传说中 “鲤跃龙门” 化龙之前的过渡形态,一直是吉祥的象征。在岭南建筑中,鳌鱼形象被广泛装饰于屋脊等处,寓意着吉祥与进取。
电影《大鱼海棠》的创意本就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如今,这一文学意象通过全运会开幕式,以一种震撼的方式从传说走到了现实。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水舞台设计将意境直接拉满,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开幕式是懂中式美学的!”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评价。
电影《大鱼海棠》的导演梁旋曾说过:“国风核心是情感而非形式”。全运会开幕式的设计恰恰把握住了这一精髓,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表演艺术完美融合。提及 “大鱼海棠” 意象,不得不回溯到 2016 年上映的同名动画电影。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堪称传奇,从创意到最终上映,整整历时十二年。《大鱼海棠》的创意源自导演梁旋的两个梦。第一个梦是关于一条小鱼不断变大,大到没有地方能够容得下它;第二个梦则是他梦见自己在海底与一群巨大的鱼游泳。这两个梦境最终形成了《大鱼海棠》的故事情节,讲述了一个掌管海棠花的少女 “椿” 与人类男孩 “鲲” 的灵魂的奇幻故事。
“大鱼海棠” 从银幕意象到现实场景的转化,体现了中国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能力。这种现象并非首次出现。此前,人民日报分享的 “水下锦鲤游动” 画面中,阳光穿透绣球花的五彩光影与橙红锦鲤结合,就曾被网友视为 “大鱼海棠具象化” 的典范。而安徽巢湖的 “鲲鹏” 鸟浪奇观 —— 数公里长的花脸鸭群飞过天空,也被认为是对电影中 “北冥有鱼” 意象的物理呈现。电影《大鱼海棠》中的场景取景自福建客家土楼,这种围屋群居建筑是中华儿女团结互助的生活方式的代表。在现实中,福建土楼群也成为了观众感知 “具象化” 的重要载体。
游客在永定初溪土楼游览时,傍晚的古楼空寂感与电影画面高度重合,尤其集庆楼无人居住的状态,强化了从银幕到现实的次元穿透体验。云水谣 700 年古榕树与椿的居所场景对照,进一步将虚构叙事锚定于真实地理空间。有网友曾贴出长评《我被〈大鱼海棠〉不顾一切的幼稚感动了》,文中写道:“《大鱼海棠》是真的在教你去奋不顾身地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场梦。”
全运会开幕式上的这一幕,与电影《大鱼海棠》一样,展现了中国动画电影市场的不俗潜力。尽管《大鱼海棠》在上映时口碑不一,但其精美的画面、空灵的配乐传递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全运会开幕式的设计团队似乎也从这种美学表达中汲取了灵感。开幕式上的鳌鱼与英歌表演,将传统岭南文化元素与现代舞台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既传统又现代的美学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