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军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
【俄军将攻占乌克兰“第三首都”】11月8日,俄媒披露一则震动国际舆论的消息:俄军“西部”军事集群已控制奥斯科尔河渡口,完成对乌克兰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市的战术包围。这座被称为乌克兰“第三首都”的战略要地,正面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据俄军突击队指挥官透露,东线战场仅剩不足50栋建筑在乌军控制下,预计5日内将全面“解放”。这场关乎东欧地缘格局的决战,正在改写战争走向。俄军此次行动展现出现代战争中“空地一体”作战的典范。第121摩托化步兵团“拉夫里克”突击队指挥官披露,11月7日单日清剿行动中,无人机不仅提供实时情报,更直接摧毁3辆载有乌军分子的皮卡,精准定位敌方火力点。这种“非接触式打击”极大降低己方伤亡,而摩托化步兵则以快速机动能力完成战场收尾——仅24小时便“解放”16栋建筑,包括饲料厂、居民楼等关键据点。在库皮扬斯克东部战场,第1486摩托化步兵团“渔人”突击队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先切断乌军补给线,再逐屋争夺。11月6日的战斗中,他们彻底清剿饲料厂区域,消灭8名武装分子,剩余建筑预计5日内攻克。更致命的是,俄军成功挫败乌军某旅突围企图,在涅奇沃洛夫卡和布拉戈达托夫卡附近,连续击退乌军第144机械化旅、第92突击旅及国民警卫队第15旅的3次进攻。这种“瓮中捉鳖”的战术,让乌军在奥斯科尔河右岸的2万余人军事集群陷入绝境。
库皮扬斯克的战略价值,从其“第三首都”的称号可见一斑。这座距哈尔科夫85公里的城市,是奥斯科尔河以东最大人口聚居地,更是乌军在哈尔科夫州东部的防御枢纽。地图显示,它如同一把钥匙,插在乌克兰东部的“锁眼”上:控制此地,俄军可向西推进连接沃尔昌斯克战线,向南切断乌军在顿巴斯地区的补给动脉。
乌军在此囤积重兵的代价显而易见。俄军控制奥斯科尔河渡口后,乌军整个东部军事集群的物资调运被迫中断。据俄国防部通报,乌军曾试图通过库皮扬斯克实施反攻,但三次突围均被击退。更严峻的是,随着俄军完成合围,乌军若失去该城,不仅东部防线全面崩溃,更将面临“无粮之困”——俄军可顺势攻占米尔诺赫拉德,进而威胁顿巴斯“堡垒城市”康斯坦丁诺夫卡。
面对俄军的凌厉攻势,乌克兰并非孤立无援。11月2日至4日,英法德主导的“意愿联盟”峰会承诺提供超20亿欧元援助,包括法国Aster防空导弹、德国Patriot系统及英国Starstreak导弹。然而,这些武器尚未改变战场态势:11月7日至8日,俄军使用“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对乌能源设施发动第九轮大规模袭击,造成4人死亡,全国多地停电。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无奈承认:“工业用户限电已成为常态。”
军事专家指出,西方援助虽提升乌军防空能力,却无法弥补兵力与战术劣势。俄军在库皮扬斯克展现的“无人机侦察+摩托化突击”模式,正成为破解城市巷战的新范式。而乌军坚持“死守不退”的策略,导致东部战线伤亡率激增。据乌国防部统计,冲突至今俄军伤亡超114万,但乌军自身也付出惨重代价——仅库皮扬斯克方向,近一周内就有3个旅级单位被击溃。
库皮扬斯克的硝烟,折射出俄乌冲突的深层矛盾。对俄罗斯而言,控制该城是打通西进通道、巩固顿巴斯战果的关键一步;对乌克兰来说,失守则意味着东部防线崩溃,基辅政权的合法性将遭受重创。而西方国家的持续军援,虽延长了战争周期,却未能扭转战场颓势——俄军在2025年夏季攻势中展现的攻坚能力,较2023年巴赫穆特战役提升数倍,而乌军防御体系则因兵力分散、装备落后日益脆弱。
国际社会对此高度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立即停火”,但俄乌双方均未释放妥协信号。俄罗斯副总理特鲁特涅夫在顿涅茨克前线使用狙击步枪还击的经历,凸显高层对战事的直接参与;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意愿联盟”峰会上强调“需要更多远程导弹”,则表明基辅政权仍寄望于战场决胜。
库皮扬斯克的命运,不仅是俄乌两军的较量,更是对人类战争逻辑的考验。当无人机在废墟中盘旋,当高超音速导弹划破夜空,当平民在停电中瑟瑟发抖,战争的残酷性愈发清晰。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哪场冲突能通过军事手段彻底解决——1945年柏林的废墟、1975年西贡的撤离、2021年喀布尔的混乱,无不印证这一真理。
库皮扬斯克的攻防战终将落幕,但东欧的和平仍需跨越重重障碍。或许,当交战双方放下武器坐在谈判桌前,当西方国家停止输送军火转而推动和解,当普通民众的声音超越政治算计,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才能真正迎来春天。毕竟,在生存与毁灭的十字路口,人类最珍贵的战略资源,从来不是导弹与坦克,而是对和平的坚守与智慧。